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股市概念(129)~學習境界的層層感想:第二階段,心理階段

股市概念(129)~學習境界的層層感想:第二階段,心理階段

[寫完!]


  回顧第一階段的我:只重視技巧,忽略了一些其他的東西。

  所幸,我的忽略多半是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分心,或是還沒有深入。一般群眾則是連有這些東西都不知道。

  譬如說風險控管、交易計畫這些東西,其實在第一階段的早期歲月我都有做,甚至我覺得那時候我的交易日記已經寫的很多了,但是跟後來比起來,還是有許多質的變化跟改進。

  當我們專心研究技術分析的時候,常常會忘記還有心理分析、風險控管、交易管理這些東西。然後,隨著操作者的技巧日漸增進,我們就會愈來愈忽略其他的東西(心法),到最後,有的人甚至可能會全部忘掉,變成只知道技巧的天真兒童,此時,就等著被炸毀(資金失控)。

  還有一種現象,是我們班同學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同學的技巧是來自於我,這些技巧增加了他們的程度,但是隨著同學的技巧日漸增進,他們就會開始以為發明一個方法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後自己就投入新技巧的開發,而忽略了原來我教的方法的充實與改良。

  發明一個正確的方法,是十分艱難困苦的事情。很多同學拿到了那個方法,卻無法體會那個方法背後的辛酸苦辣。於是生起輕薄怠慢之心,開始逐漸走入偏旁。

  技術是非常誘惑人的東西。我們在股市中賺錢,當然須要正確的技術,但是技術容易流入形式,也容易引起傲慢。這兩點,我們必須當心。
◎技術源出於心理

  股市的心理分析有兩大類,一種是技術本身包含的心理思考;另一種是運用技術時所遇到的心理障礙。最被人忽略的,是第一種。最令一般人束手無策的是第二種。

  我在第一階段的時候,依照自己的觀察去思考,然後整理現象,歸納出方法。我認為這是很對的事情。當年在營業大廳一起看盤的老朋友們,也都認為我這樣很好啊。所以,我就這樣一路走過來,開發自己的技術。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還算老實。

  過了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一般人根本無法做觀察。

  觀察,一定要心有所感。看到一個現象,有了感覺,然後去想為什麼那些人要這樣做。在哪裡看呢?是在報價螢幕上
看到;哪些人呢?就是在盤中最聰明的贏家主力。那些人跟我們同時間在看盤、在操作;我們的小錢不能影響漲跌,但是他們可以。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贏家在很多關鍵時刻英雄所見略同,他們的聰明錢會團結起來發揮比較大的影響力(指盤中短線。剛開始看盤,難免會流入短線,這是情有可原的),而我們還不是贏家,所以不能影響盤勢。

  重點就在這裡:學習技術分析,就要先學會觀察,但是我們是觀察價格,而一般群眾就不知道在看什麼咚咚了。

  技術分析派的人,就是要去觀察價格,感受人心是如何推動價格的。而一般群眾卻是在關心外面那些大咖在幹什麼。

  價格就是人心的變化,於是:技術就是人心的變化所衍伸出來的一些普遍法則。但是一般群眾卻本末倒置,不會去想人心如何變化。群眾在乎的是結果,不是過程。
  所以,我喜歡從人性出發的技術分析。這就是我不太喜歡技術指標的原因,因為太機械了。這個機械不是指它操作的時候機械化,而是指它的理論很機械。通常這些指標都是從數學的統計公式算出來,但是又不能像平均線那像看到如同藝術線條般流動的趨勢,只能死板地看到一高一低,高了就是超買區,低了就是超賣區。我不喜歡這種死板的東西。

  每一條均線、每一根k線、每一個成交量、每一個形態,都有它『人性』上的意義,我們要去思考的,是人、是人心、是人性,是人的貪婪、是人的急躁、是人的短視、是人的耐心、是人的眼光格局。情緒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會想很多,這是考驗、磨練;或者,你就不要管這些情緒,只看價格,然後思考現在是大格局?還是小格局?如果價格在震盪,它就是在告訴你大多數的人在猶豫,為何會猶豫?是長線在猶豫?還是短線在偷雞?這個你可以想一下。反正就是從價格到人心,或是從人心反推測回到價格。技術的分析能力,就是從人的心裡開始思考。

  剛開始,思考會比較細微,有時候甚至比較瑣碎,但是在最後趨勢明朗化之後,我們就會恍然了解到之前的思考有些是多餘的,是妄想,因為在思考的同時,我們不知不覺會掉進輸家的思考模式中,這樣出來的當然多半是妄想,而不具真實的意義。就是這樣不斷地淘沙煉金,才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技術。等到技術建立之後,思考的份量才會減少,變的比較輕鬆,因為已經發展出正確的技術,初步成功了,拿到贏家的入場券了。

  這種輕鬆的現象,在預測法的早期會很明顯,但是中期跟後期就會愈來愈鈍化。機械法則是一直都比較輕鬆,甚至到後期會愈來愈輕鬆。
  我在這個第二階段,日子過的還算蠻舒適的。因為,能夠依照自己的『人性』去觀察股市中其他人的『人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以前學生時代讀的很多課外書裡的知識,突然都可以實際運用了,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像是心理學、還有老子的哲學,都用的很多。很多年以後,我還特地寫了從股市的角度去解釋老子的講義,但是一直沒有正式發表。我本來還以為這些知識只能夠拿來陶冶性情,沒想到它們竟然能夠幫助我賺大錢,這當然值得高興。

  關於這些從人性心理去觀察股市的心得,我後來寫了一本書,叫《主力大陰謀》,就是在講人性的算計與爭鬥。那本書寫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想到那本書的內容對許多人來講是極為陌生的。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把股市當作是一個『人』(巨人)看待,也不太了解群眾心理在股市中佔的重要地位。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這是講『股市唯心論』,後來也真的有本書叫這個名字。股市到底是不是只有心理呢?當然不是,股市也有技術,技術是偏重於唯物的。那到底是唯心還是唯物?答案很簡單,股市是『心物一元論』,它同時還有心理分析跟技術分析。注意『分析』這兩個字,分析是用你的心理(大腦)去分析,不是用你的膝蓋去分析。本來,技術是偏重於唯物的,但是加上了分析這兩個字,就有心理學的味道了。可見,不論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分析,都免不了要用人的大腦去思考。

  當時我還年輕,可以說是很天真,天天在營業大廳看盤,跟那些歐吉桑歐巴桑聊天,生活倒也快樂自在。我當時萬萬沒有想到:我那時所處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環境,更沒有想到當年號子裡的那些老朋友他們的心態,其實有相當的正確性,而且是很稀有。

  這怎麼說呢?──在號子裡看盤的人,大概有四種:營業員、退休老杯杯、炒短線的沉默一族,以及一群看盤看了很多年的老油條。這裡面,營業員幾乎全部都是輸家,沒什麼好講的;退休老杯杯很多只是來吹冷氣打發時間,也沒什麼好講的;炒短線的都自以為很行、很厲害,像殺手一樣沉默,但做久了都會被淘汰,這撮人更沒什麼好講的;比較有趣的是那一群看盤看了很多年的老油條,他們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們都不是純粹的技術派,他們在市場待久了,看過很多營業大廳裡群眾的情緒反應,所以他們知道股市中有很大一部份的比重是來自於心理起伏,而不全然是技術。

  後來,當我自己在家中看盤的時候,然後自己開始教課的時候,我才發現:一般人根本就沒有接觸過市場!這就好像一個在家裡吃飯吃菜的人,卻從來沒有去過菜市場,不曉得市場裡那種殺價競爭,或是聯合哄抬物價的亂哄哄的氣氛。當我們跟他描述市場中那些充滿人性掙扎的現象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我很奇怪,想說:『教技術分析就教技術分析,幹麻講那麼多關於心理方面的事?』──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心理現象,包括:懷疑、恐懼、被騙之後的沮喪,以及得意忘形,這些將來一定會在他心裡發生,但是因為他只有一個人在操作,不是在菜市場跟大家混在一起,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心理其實是「群眾心理」,因為他沒有看過其他的顧客,一輩子沒進過菜市場跟小販殺價,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獨自一人做在電腦前的心裡反應,其實跟市場裡那些群眾是一樣的。如果他親身走入市場,親自感受一下那個氣氛,他就會發現市場裡有很多情緒的鼓譟跟欺騙,那些都一定會發生,不是不正常,而是很正常,問題是:你要去學會觀察人性,而又不被人性所矇蔽。這些都不是紙上談兵的人可以容易學會的。
  群眾心理,促成了技術的形成。有了群眾,才有人類的行為法則,有了這些行為法則,才能夠發展出操作技術。但是,另外一方面,市場裡的群眾心理往往是跟價格趨勢在做對,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方向。──這兩方面的現象,其實是一體,就是因為群眾心理往往是跟趨勢在對作,所以才能夠觀察到其中有脈絡可循,再依照此脈絡,整理出行為法則,再發展出技術。
  我在第二階段遭遇到的挫折,是來自於後期開始教課以後。當我發現現代人愈來愈不喜歡用自己的『心』去觀察股市,我就感到一陣悽涼。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想從股市中快快賺到錢,這個夢,大概是他們的生活寄託之一吧。就因為如此,他們不希望再用到自己的心靈,因為此心已疲乏、此心已老,懶的動了、懶的想了。他們把技術分析當成是封神榜裡的誅仙劍,只要口中一唸咒語,寶劍就化作一道白光直接衝入敵營砍下對方主將的腦袋,輕輕鬆鬆,多好。其實呢,優良的技術分析只是一把屠龍刀,它很鋒利,沒錯,但是你的刀法也要好才行,否則,不會武功的三歲小孩拿把屠龍寶刀進市場逛大街,不會賺到半毛錢。


◎第二階段的後期

  我的第二階段停留了很久,大概有三年多的時間吧。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技術ok,而緊接著發現自己需要加強其心理建設之後,這個人會逐漸加強自己的心理知識,變的有『智慧』了。但另一方面,他也會認為自己已經知道心靈的奧秘了,然後,令人遺憾的事將再度發生:一個發掘自己心靈的人,將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沉溺在心理遊戲之中,以為自己很『睿智』,很英明,而忘記了其他還有很多事要做。

  至於忘記了什麼事?等到第三階段再講吧。

[第二階段完]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9-3, Taipei 禮拜三 am 8:47 起筆
2008-9-4, 禮拜四 am 8:50 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