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股市概念(30):《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的重點筆記



股市概念(30):《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的重點筆記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的重點筆記】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這本書也算是經典名著了。我手中這個版本是金錢文化出版的,譯者是張立。這個版本已經絕版(不過還有其他的台灣版本)。另外一版本是機械工業出版社,譯者是劉建位與徐曉杰。

  這本書的第六章到第十五章,是關於用基本面選股的觀念,我個人從此受益良多,但是這一部份很難摘錄重點,因為它注重的是一個通盤的了解。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前往研讀。

  以下是第一章到第五章,以及第十六章到第二十章的重點摘要。括號內是我的注解:  

  1。在你打算購買股票之前,你應該對以下各點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你打算作短線交易還是搞長期投資?你對某些突發事件、不可預測事件以及股價暴跌的反應情況如何?最好在進行投資前明確你的投資目標以及分析清楚自己對投資的態度;因為如果你對上述情況一無所知並且又十分缺乏信心的話,你將會成為一個潛在的市場犧牲品。

  (一般投資人的投資計畫因為沒有經過正確的指導,所以都錯誤百出,他們對自己的投資態度也是以鼓吹貪慾為主;更遺憾的是:很少人願意去改正自己最原始的這份致命計畫。)

  2。最終決定投資者命運的既不是股票市場更不是那些上市公司,是投資者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認為最終的關鍵問題是在自己的心理。他們會把虧錢的原因歸罪於各種理由,就是不想認錯。)

  3。大學期間,除了必修課外,科學、數學和會計這些從商所需的所有必要基礎課我一概不學。我偏愛文科,學習了歷史、心理學和政治,也學習了形上學、認識論、邏輯學、宗教學和古希臘哲學。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迷信所謂的財經專家,他們不曉得股市這門學問涵蓋了這麼多領域的智慧。)
  4。現在當我回首這些往事時發現,很顯然學習歷史和哲學比學習統計學對從事投資的幫助更大。

  (注意:彼得林區是基本派。基本派的投資人可以不須要學習科學跟數學;但是技術派的人最好要懂,尤其是機率學。)

  5。如果僅僅是因為邏輯學教會了我分辨華爾街特有的不合理邏輯性,那麼它應該是在選股方面對我幫助最大的學科。

  (此處強調"邏輯"的重要性!其實邏輯學是科學、也是哲學。)

  6。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當太陽升起時,聽到公雞報曉的人認為是雞叫導致了日出。現在這聽起來確實很愚蠢。但每天專家們對於股市上漲原因所提供的一些新解釋則混淆了華爾街股市行情的因果關係。

  (一般的傳播媒體只會追逐消息面,用硬湊的理由去解釋市場的漲跌,有些甚至到了瞎掰的荒唐程度;奇怪的是:很多投資人就是信這個。)

  7。據我看來,在華頓商學院所學的那些據說能幫助你成功投資的理論,只能讓你失敗。

  (這話說的真狠,但是確實是如此。很多學院派的東西,都沒什麼用處,只是在混淆真理。)

  8。如果我購買的股票中有百分之七十的走勢與我預測的一樣,我就很高興了。但是如果有百分之六十的走勢與我預測的一樣,我就會心存感激。

  (真正的贏家,常存感恩之心,而少怨尤。並不是他們不追求完美,而是股市太多變數,不可能盡如人意。)

  9。那些認為買績優股就可以不用時時關注股票的人,因為自己的這種草率的做法而遭受了近一半的損失,並且再用八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彌補回所有的損失。

  (這是一般基本派投資人常犯的毛病。)

  10。可能你是一位需要靠固定收入來維持生活的老人,或者是一個不想工作只想依靠家裏的遺產生活的年輕人;無論哪一種情況,你都應該遠離股票市場。

  (切記:除非已經是贏家,否則不要想利用股市來賺取每個月的生活費。)

  11。只將你能承受損失數量的資金投資到股票市場,並且要保證這筆損失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

  (投資要用閒錢!否則心理壓力會極大!)

  12。我有賺錢的能力嗎?這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在我看來,似乎這種能力應該包括:耐心、獨立精神、基本常識、對痛苦的忍耐力、坦率、超然、堅持不懈、腦袋靈活、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以及不受別人慌亂的影響。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迷信內線、財經節目的建議、傳播媒體的消息,以及自己心中的妄想。很少投資人肯虛心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

  13。在智商測試中,最好的投資者的智商可能要比平均水平高百分之十,但是要比最高的智商水平低百分之三。

  (不須要太聰明,以免聰明反被聰明誤;也不能太笨,以免聽信謠言。)

  14。在我看來,大多數的天才由於太沉醉於理論上的思考,所以他們的估計總是與股票的實際走勢不相符,而股票的實際波動情況要比他們想像的簡單多了。

  (很多聰明人在股市栽跟斗,就是這個道理。)

  15。抗拒本性跟未經鍛鍊的直覺是很殘忍的事。絕少有投資人沒有暗中認為自己對於股價具有神奇的洞察力,儘管事實一再證明我們看錯了。

  (未經鍛鍊的直覺,一半以上都是潛意識中的惡念跟錯見,要避免!這也就是機械操作派能夠興起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預測派很容易流入妄想的臆測。)

  16。很顯然,你無須具備預測市場的能力就可以在股市上賺錢。

  (對技術派而言,預測跟操作,是兩回事。對基本派而言,也不須要去預測機會什麼時候會來,只要學會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把握住它就可以了。)

  17。下一次的情況永遠也不可能跟上一次的完全一樣,因此我們不可能為下一次的情況做任何的準備。這讓我想起瑪雅人(mayan)的故事:瑪雅神話說世界曾經遭到過4次破壞,每一次瑪雅人都得到了慘痛的教訓並且發誓說下一次會好好地保護自己,但他們卻總是在為已經發生過的災難做預防工作。第一次發洪水,倖存者記住了這次教訓並且搬到了地勢較高的森林中去,他們修堤防和建土牆,並把房子建在樹上。但是他們的努力卻全部付諸流水,因為第二次破壞是起了火災。

  (請注意:這一次的情況,也許不會跟上一次完全相同,但是極可能跟"上上次"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要研究歷史,避免重蹈覆轍。)

  18。華倫.巴菲特曾寫道:"股票市場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個參考,來檢驗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

  (這話說的真有佛理。)

  19。最佳買點: 第一種出現在特定的年底。股價下挫最嚴重的時期總是出現在一年中的十月份到十二月份之間。第二種出現在每隔幾年市場便會出現的崩盤、回落、微跌、直落時期。在這些令人驚惶的時期。

  (關於第一種時機,林區大師講的沒錯,但是一般投資人急於炒短,等不到十月以後了。至於第二種時機,判斷難度較高,我不建議散戶去摸底。)

  20。要有耐心,盯著看的股票是不會沸騰的。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過分關心自己的錢,或急於炒短,所以就死盯著看,很傷身傷神。)

  21。某些年你可已有三成的獲利,有些時候只有百分之二,甚至會有兩成的損失,這是常態,你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

  (天下沒有完美的方法,所以難免會有虧損。但是一般投資人一旦遇到虧損,尤其是長線的操作,只要虧一次,投資人就會這方法喪失信心,甚至永不錄用。)

  22。一年百分之九到十的進帳,是一般長期股票投資應有的收穫,這是股市長期以來的平均數據。

  (這是指做股票的長期投資。前提是要有正確的方法。)

  23。只買一種股票並不安全。投資組合不大時,我會覺得三到十種股票比較安心。

  (散戶往往只買最熱門的明星股,然後就很容易買在歷史高檔。更何況,明星股很容易過氣。)

  24。「股市建議」最大的麻煩是:不論是好是壞,它都會緊扣在你的腦子裡,你根本無法把它移走;而某時某日,你會發現自己做出反應。

  (不只是「股市建議」,包括「股市謠言」、「技術謊言」、「很爛的預測」、「胡爛的廣告」……都會鑽入我們的潛意識。所以要修行,把定力練好、信心要堅定,不要被人牽著鼻仔走。)

  25。我不斷聽到各種理論,每一種都極誤導,但已層層篩落到一般大眾身上。

  (是啊,誤導實在太多了,那又能怎麼辦呢?那些騙子的勢力都大得很,很可怕的。)

  26。十二項有關股價最愚蠢(最危險)的傳說:

  (1)「已經跌成這樣,不會跌的更低了」~這種想法很危險。你就是找不到任何規則可以告訴你,股票究竟能跌到多低。

  (對基本派而言,確實是這樣沒錯。對於技術派而言,有時候可以找到方法推估出底部的位置,但並不是每一支股票都可以這樣,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這樣推估。)

  (2)「股票跌到谷底時你一定會知道」~這種想法很危險。試圖抓住一支迅速下跌的股票,就像要接住一把往下掉的刀子;等待刀子掉到地上,停止了震動再去撿,才是比較可行的辦法。通常股票開始正式大幅回升時,會先擺動一陣子,這個震動過程可能要兩、三年,甚至更長。

  (這就叫「空中接刀」~很難。是真正的高手才可以幹的事。而且幹多了會把心性都搞壞。)

  (3)「已經這麼高,怎麼可能更高」~坦白講,我永遠無法預測哪些股票會漲十倍、哪些會漲五倍,只要故事不變,我就是緊握不放。

  (注意:很多散戶喜歡在漲愈高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只是因為它"漲太多"去放空,這是錯誤的。比較正確的觀念是:要等到它露出敗相之後才可以去考慮放空。對基本派而言,故事不變,就緊握不放;對機械技術派而言,出場訊號沒有出現,就緊握不放。)

  (4)「一股只要三元,我有什麼可損失的?」~這種想法很容易犯錯。因為便宜的爛股票跟昂貴的爛股票一樣危險。

  (對基本派而言,如果要買低價股,就要向巴菲特那樣老實做功夫去分析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但是大部分的散戶都無此功力,所以還是不要亂碰"過分便宜"的低價股比較好,因為太低價可能是公司內部出了大問題。在原因沒有釐清之前,不要亂買。)

  (5)「股票最後總會漲回來」~這種想法很危險。人們會說RCA會東山再起,六十五年過去了,這個原本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依然沒有再起。

  (可以期待大盤指數總有一天會漲起來,但是別期待每支股票都會這樣。除非亡國,否則大盤不會下市;但是一支股票如果公司經營不善,是會下市的。)

  (6)「黎明之前總是特別黑暗」~這種想法很危險。有時候黎明之前的確特別黑暗,但也有些時候,在長長的漆黑之前才是最黑暗的。

  (這裡指的是那些績差公司。問題是:有時候真的很難去分辨誰績優、誰績差。)

  (7)「漲回十元時我就脫手」~這種想法很危險。除非我對該公司有信心,願意再買一些,否則我應該立刻脫手。

  (誰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漲回十元呢?不要亂猜。有時候會猜對,那是運氣;有時候會猜錯,那是應該。)

  (8)「我怎麼會擔心,保守股不太波動的」~這種想法很危險。公司是動態的,繁榮也有變動的時候,天底下沒有一種股票,是可以買了就不管的。

  (這讓我想起以前有本書極力鼓吹"隨便買、不要賣"的愚癡觀念,結果那本書狂賣五十萬本……)

  (9)「再等也不會有好事發生」~這種想法不一定對。每回我看到我喜歡的股票在線圖上出現一片平坦的畫面,便視之為強烈暗示,接下來就要大步向上走了。

  (對基本派或是資金多的人而言,可以熬過這個"平坦期"。資金少的人就很難熬。)

  (10)「看我損失了多少,我竟然沒買!」~這種想法超級無聊。把別人的收穫看成是自己的損失,這樣遲早你會發瘋。

  (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會羨慕別人、然後放馬後炮,三心二意、見異思遷。)

  (11)「錯過前一個,我會抓住下一個」~這種想法超級危險!事實上你原本犯的錯誤沒花一毛錢,結果卻可能會花一大把錢去犯另一個錯誤。

  (前一個交易的進場理由,跟下一次交易無關。不要把前一次的情緒帶到下一次的交易。)

  (12)「股價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或股價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你買的股票上漲或下跌,不過是在告訴你有人想用較高或者較低的價格跟你買同一件產品,如此而已。

  (很多投資人,買進之後看到股價上漲就以為自己很厲害,其實只是「隨機致富的陷阱」而已。)

  這本書的重點暫時就節錄到這裡。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6 Taipei 早晨7:43

股市概念(29):關於《高勝算操盤》


股市概念(29):關於《高勝算操盤》

【《高勝算操盤》 的重點筆記】


  最近有兩位好友問我對《高勝算操盤》 這本書的評價。(我手中這個版本是廣東經濟出版社的,譯者是那希堯先生。)

  坦白講:這本書並未脫離廣告的格局,但是作者的心思很細膩、也很聰明。書中有些地方寫的還不錯,所以我把一些重點給節錄出來,供大家參考。

  注意:其他我沒有節錄的部份,我完全不想置評。

  以下是重點摘要。他講的主要針對中線跟短線,但有些東西長線也可以適用。括號內是我的注解:  

  1。交易是一種必須經過多年磨煉才能精通的技巧。在磨煉過程中,交易者必須學習如何判斷勝算的高低。刪除勝算不高的機會;對於那些勝算很高的物件,應該集中力量,確實掌握機會。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認為要經過多年的磨鍊,他們會認為要經過這麼多年才看到成效,那一定是這個方法爛。換言之:很少投資人會認為問題出在自己"沒有練功"這個問題之上。)

  2。書本很容易告訴交易者如何正確進行交易,教他們如何挑選風險最低而勝算最高的機會。可是,這些書卻不能告訴你處理虧損的正確心態,也不能有效教你如何控制交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情緒。

  (這就是市面上一般股票書籍常有的缺憾。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認為心態的調整很重要。他們會認為一個好的方法使用起來必定是非常爽快,換言之:他們認為一個好方法本身一定已經克服了心理因素。我必須很遺憾地告訴這些投資人:是有這種用起來很簡單的方法,但是學起來很困難。)

  3。最初幾年一定會發生無數的錯誤。這些錯誤很重要,因為只有當你察覺錯誤之所以是錯誤的時候,才能專心去改正錯誤,避免重複犯錯。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認為要察覺自己的錯誤。一般人面對錯誤都是諱疾忌醫,不想去分析自己的弱點,因為那樣會讓他們很不快樂。)  

  4。想成為高勝算的交易者,就必須有一套交易計畫。這套計畫包括交易策略,更重要的,必須知道如何管理風險。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想面對風險,因為嫌它規矩多、束縛多,很煩...嫌它不吉利、不爽。)

  5。能夠賺錢的交易者不只是在市場開盤期間認真工作,事前與事後的工作也同樣重要。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沒有那麼用功。事後他們有太多俗務,沒時間做檢討。)

  6。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判斷比市場高明;他們只是被動接受市場提供的機會。

  (但是一般投資人剛好倒過來:想要主動跑在市場的前面;而且他們認為只有笨蛋分析師才會傻傻的呆在那裏被動等待市場給他機會。)

  7。水電工與焊接工也必須從學徒做起。這些人並不是在決定進入某個專業領域的當天,就可以立即成功。

  (但是一般投資人急於發財,根本不想當學徒,連學費也不願意繳。他們只想把錢丟進市場裡去燒,而不想投資自己。)

  8。剛開始進行交易的最初幾年,應該看成是“學習期間”。這段時期內,不要期待重大的獲利;反之,交易者應該集中精神於資本保障,訓練自己。換句話說,初學的交易者應該把自己看成是學校的學生。

  (但是一般投資人急於求取現金,只想速成,不會把自己當學生,而會把自己當殺手。)

  9。根據我個人的務實看法:如果你想要有合理程度的成功機會,3年學習期間最起碼要準備2.5萬美元到5萬美元之間的資本,而且還要有一位體貼的妻子(丈夫)。很多人認為五千美元就很充裕了,完全可以開始進行交易,因為這些錢已經夠付保證金或股票自備款。他們根本不考慮虧損的可能性。

  (這裡講的是跑短線或當沖所需要的資本,約新台幣七十五萬以上。我個人是三十萬到五十萬作一口大台。但是很多投資人都是10~12萬作一口大台,好像在自殺一樣。)

  10。除了交易資本以外,你還必須有足夠的鈔票支付日常費用,享受人生樂趣。所以,“資金充裕”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此才不會在交易時產生雜念。

  (但是一般投資人並不認為資金充裕很重要。他們相信股市是用小錢賺大錢的地方。)

  11。誤判行情方向,未必就是錯誤;交易者大約有半數時間會誤判行情。

  (注意:有些成功的交易者,也是約有半數時間會誤判行情。但是因為他們轉的快,或是停損機制正確運作,所以能夠保住獲利。但是一般投資人會認為誤判行情的操作手是個肉腳。)

  12。我寧可正確的交易發生虧損,也不願意莽撞的交易出現獲利。

  (但是一般投資人做對了一次以後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做錯了就在情緒上鼓勵自己下次再來,而不會去做理智上的檢討。)

  13。從一開始就賺錢,事實上很可能是禍不是福,而只是運氣好而已。

  (一般投資新手在一開始做對了以後,就認為自己很厲害,不想再學習了。)

  14。不要考慮賺錢的問題,只要盡可能嘗試不要賠錢就可以了。制勝的關鍵,在於輸的時候不要輸得太多。如果虧損部位能夠認賠,獲利就會自然累積。把注意力由‘獲勝’轉移到‘不要輸’,就比較容易獲勝。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很容易犯下貪婪的毛病,慾望過剩、虛火上升,一心求勝,得失心太重,這些其實都是輸家的心態,而不是贏家的風格。)

  15。最初一兩年的任務是學習,不是賺大錢,務必要弄清楚這一點。交易量不可太大,儘量壓低所承擔的風險。

  (這個重點已經講過很多次,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16。只要人們開始過度交易或承擔太多風險,不久就會破產。讓我特別提出一個警告:這種錯誤最容易發生在手氣最順的時候。

  (一般投資人在手風最順的時候,不會想到目前的成功很可能是隨機致富的陷阱,於是犯下傲慢的大錯。)

  17。贏家必須有成長的欲望,願意自我提高。

  (贏家一心想學習成長,輸家一心想趕快賺錢。)

  18。如果你決心成為最好的交易者,就必須追蹤自己的進度。關於這點,記錄交易日誌是最好的辦法之一。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不想寫日誌,他們總覺得自己作文能力差。殊不知作文能力差就代表思考能力差。如果不鍛鍊思考能力,很難成為永久的贏家。)

  19。永遠不要試圖扳回虧損!

  (上次的虧損,跟下一次的進場理由,完全無關!不要抱著"報仇"的心態進場。該進就進,不要用復仇的勇氣去當動機。)

  20。分析自己的優缺點。

  (但是一般投資人都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好分析的,他們不想當自己的心理學家。他們做錯了就怪方法不對,或是怪罪別人製造利空環境。雖然大多數的時候確實是方法不對,但是如果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就算有一天拿到了正確的方法也沒用。)

  這本書的重點暫時節錄到這裡。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4 Taipei 早晨11:11

重要文章(1):什麼是「感情」?

重要文章(1):什麼是「感情」?


【什麼是「感情」?】


  今年以來,有兩位正在上佛學課的學生,不約而同希望我針對「感情」這個題目,來做個詳細講解。其實,這個題目,過去我在奇摩寫愛情講義系列的時候,已經談了一些,但他們嫌我當年那些文章的遣詞造句有些生硬,而且都是點到為止的短篇(每篇約五百字而已),缺乏整體性的宏觀深入。他們講的這些缺點我也知道,但是從今年(二○○八年)年初開始,我忙著寫股市的文章,其他類型的文章,我無法兼顧太多。但是最近我覺得這篇文章可以寫了。

  感情這個題目,太大了。我之前不想寫,其實是不敢寫,因為觸及的知識領域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怕寫出來會觸怒到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自以為對感情很了解的人。這種不相容的經驗以前在我寫愛情講義的時候,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也許是我餘悸猶存、也許是我懶的爭辯(注意:在大多數的時候,真理不是愈辯愈明,而是愈辯愈糟蹋自己),所以這工作就一直耽擱了下來。

  而且,這十幾年來,我一直有個想法:我希望能夠有比我更適合的人來寫這個題目,但是,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也許是我無緣得見、也許是那些人都忙著別的事,這些年中,我一直沒看到這個題目的文章。而我自己在課堂上面對朋友跟學生之時,又不得不對於此一相關課題提出簡答或部分解答。於是,這些紛紛擾擾的題目,總該有個階段性的概論解述,否則很多疑惑將得不到澄清,而使我們求法的決心遭到無形及有形的阻礙。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歡用兩個領域的知識作例子,一個是感情,一個是股市。因為全天下的人,幾乎人人都談過感情、碰過愛情;而全天下的成年人,不管你的正職是什麼,總是有最高比例的人口參予過股市投資。所以舉這兩個領域裡的例子,一般大眾比較容易懂。其實,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講,股市中的心理分析也是屬於感情問題的一種,所以股市投資人也不妨看看這篇文章,千萬不要以為兩者之間毫無關係。

  在此之前,我比較喜歡推薦書籍,譬如當代心理學大師佛洛姆所寫的經典名著《愛的藝術》,這是一本討論人類男女感情的重量級作品。或者是推薦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生平一系列洋溢著純潔感情的作品(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先知》)。這些是一般喜好文學的讀者可以接受的文章。

  如果是研習過佛學的朋友,則應該知道:要了解感情,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如此一來,就先得學會破除自我的執著;在這方面,比較適合的閱讀教材是《金剛經》,學習『破除感情的外在執著,以便深入了解內在的理智實相』;但這只是初步的工夫,如果要談到更深入的感情觀點,我是推薦《圓覺經》,從『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開始,到『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註一)』,這是第一段的大重點,談的是感情的修行原則;第二段從『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開始,到『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註二)』結束,這一段是從人生的根本道理去說明感情的因緣。

  除了金剛跟圓覺這兩本書之外,在《心經》、《百法明門論》以及唯識宗的心理學,都有提到人類感情的相關知識。至於更衍伸的學理探究,我個人是在《雜阿毘曇心論》跟《大毘婆沙論》這兩本書中得益甚多。但這些文章皆是以文言文寫成,現代讀者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所以用白話文做一下重點提示,是必須的。


◎暫時不要堅持自己的成見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目前存在一般人腦海中種種關於感情的見解,錯的相當多,有些甚至跟事實相差甚遠,或者完全相反。舉例而言: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感情愈浪漫的人,往往最容易付出真愛」,但是在現實中,有很多寫的一手好情書、或是唱起情歌來好聽的不得了引人掉眼淚的人,當妳跟他談過戀愛之後卻發現這人其實是「薄情寡義」之徒(甚至無情無義);又舉例而言,很多人認為「心思過分細膩之人,容易陷入感情的泥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陷在感情泥淖中無法自拔的人,多半不是心思細膩之人,而是「思想粗糙、情緒衝動」的人。這些都是群眾觀念跟現實社會顛倒違背的例子。

  大綱如下:

  一、俗世對於感情的定義,目前很模糊。很多爭論,也是由於名辭定義不清而來。但是,如果要把感情的定義說清楚,一般人卻又不想花腦筋去了解(怕麻煩、怕傷腦筋),於是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因為定義不明、界說不確,以致於積非成是,甚至積弊難返、流毒無窮了。

  二、感情愈是強烈的人,必須分清楚自己到底是「色慾強烈」還是「元氣充沛」?──這兩個極容易搞混。

  三、愈是執著於感情的人,必須分清楚自己到底是「感情細膩」還是「感情粗糙」?──感情如果細膩而沒有廣度,則容易作繭自縛、受制於千纏百結;感情如果粗糙卻沒有深度,則容易喪失智光、沉陷於無底黑洞。

  四、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是對全方位的人生感情豐富,而不是侷限於單純的男女之愛。──這一點女性讀者要弄清楚,很多浪漫型的情聖,都是屬於這樣的人物。他可以愛全世界、也愛妳,但不會只愛妳一個。

  五、感情細膩的人,可能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自我觀察能力的細膩』,另一種是『自我感情本身即細膩』。這兩個是不一樣的。『自我觀察能力細膩』的人很可能冷酷,但也可能熱情。『自我感情本身細膩』的人,很可能是修行的成果,但也可能是尚未修行圓滿之前的過渡狀態。

  六、理智冷靜的人,有可能是熱情之人!兩者不相違背!──這個觀念一定要有,否則就會犯下『真正的愛情不需要理智』的大錯。


(未完,待續,請耐心等候)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3, Taipei PM.4:03

股市心理學(5):盤中即時智能遽降症

股市心理學(5):盤中即時智能遽降症


【盤中即時智能遽降症】


  股市中最嚴重,最可怕,最普遍的急性病有三種,目前為止幾乎很少人敢談論這三種。

  第一種是「智能遽降症」,第二種是「羨慕別人,懷疑自己」,第三種是「隔行如隔山」。

  這其中,第一種最值得深入研究(跟技術分析的關係最大),第二種最可怕(幾乎天下無敵),第三種最容易發生在社會地位較高的人身上。

  前一篇我們已經談過第三種,這一篇要談的是第一種。

  除非已經成佛,否則一定會染上這種疾病。凡人只要涉足中短線,無一例外,包括我在內。只是病症的輕重程度,會因個人的功力修養而有所差別。不過,坦白講,除非功力極深,否則差別不大。

  所謂「盤中即時智能遽降症」是說:幾乎所有的中線跟短線的技術派操作者,在每天進場看盤的時候(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半),因為對於正確操作技術的無知,再加上周圍媒體不斷傳來的雜訊亂流,以及炙烈的賺錢貪慾摧毀了理智,所以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看盤過程中,整個人的智力程度都倒退回幼兒狀態,有的人甚至顯示出狂亂或重度憂鬱的傾向。

  一般而言,做的愈短線、對金錢愈渴望、愈是重視自我滿足的人,陷在這種疾病的症狀愈嚴重。

  首先,我要解釋的是:這裡所討論的,是指「已經拿到正確方法,卻又在盤中遺忘」的症狀。超過九成以上的投資人,並沒有拿到正確方法,所以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如何知道自己的方法到底對還是錯?請看另一篇文章:第六級 -- 所有的方法都要通過『驗證』)

  換言之:這裡所討論的,本來應該是屬於「少數人」的狀況。但是,即使是使用「錯誤的方法」,或是「一套大雜燴式」的「不適當」投資戰略,也可能會發生「遺忘」方法步驟的狀況。所以,以下所敘述的,幾乎適用於所有的投資者。但是請您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您還沒有拿到正確的操作方法,那麼,無論你的身體多麼健康、心理多麼正常、修養多麼深厚、停損機制多麼高超、外圍知識再怎麼豐富(指核心技術以外的知識)……通通都沒有用。如果還沒有拿到核心方法,就算你知道了很深入的心理知識而治好了所有操作時可能發生的心理疾病,也都沒用!頂多是讓你早一點感受到自己可能有重大缺失而提早退場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核心技術,那麼,所有的「心理覺悟」與「方法調整」,都可能依附於原來的那套錯誤戰略之上,於是那些矯治與改良可能依然是落於妄想之中,它會鼓舞士氣、延續當事人的操作壽命,卻可能會因為延長操作壽命而賠掉更多的資金與寶貴的光陰。換言之:如果欠缺正確的核心技術,不論外圍技術再怎麼改良、不論心理疾病拔除得多麼徹底,就長期而言,仍舊是不會賺錢的!這就好像一輛最高級的跑車,卻加滿攙了雜質的汽油,所以既跑不遠也跑不快,而且行駛久了之後,即使你的配屬機械設備是最棒的,也一樣還是會報銷。更何況大部份人的車都還不是很高級的。

  以上這段敘述所講的現象,同時解決了兩個疑問。第一個令人感到困惑的現象(但是很多人還未察覺)就是:近年來國內的股票書有些讀起來「頭頭是道」、感覺許多地方言之成理,寫的「還不錯」,那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帶領讀者變成真正的贏家?──除了讀者本身的問題之外,其實最大原因就是在這些書大部分都還是外圍知識,而不是真正的核心智慧。外圍知識再怎麼正確,都無法挽救核心智慧的匱乏。

  第二個疑問,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在盤中操作的時候為什麼會遺忘、徬徨,甚至恐慌?──因為根本沒有拿到正確的核心知識。換言之:這不是情緒的問題,而是知識的問題。

  盤中的健忘症,發生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無知」。這必須經由『學習正確的技術』來解決。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投資人是卡在這一關。)

  第二:「不熟練」。建議由『貫徹紀律』來解決此問題。

  第三:「心智耗弱」。建議由加強『心性的修養』來治療。

(未完,待續,請耐心等候)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3, Taipei 早晨8:15

股市的學習次第(20).第六級:所有的方法都要通過『驗證』



股市的學習次第(20):第六級 -- 所有的方法都要通過『驗證』

【一天一天做驗證】  



  在前面五級的知識中(是正確知識,不是外面某些亂七八糟的知識),寬鬆而論,只是一般課堂上的學習。換言之:任何一個人,只要拿到了記載了正確知識的課本,都有資格說自己即將邁入贏家境界。

  但是誰都知道: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當年我在準備大學聯考的時候,曾經有個疑惑:為什麼念同樣的課本,有的人就可以上台大?而有的人會落榜?

  這個疑問,我想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回答,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不夠用功,二、天資不夠。就那麼簡單。

  但是在股市中,如果拿到了記載了正確知識的課本(有人把它叫做秘笈。對於這個名稱,我不表示強烈反對),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感到高興,因為:終於拿到了祕笈,可以成為股市贏家了……

  奇怪的是:我當年考大學的時候,我們拿到的課本也是正確知識,那為什麼我不會有高興的感覺?

  第六級開始,對大部分的投資人以及投機客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因為絕大部分的股市書籍,都只是在傳述已經被研究出來的知識,而不是在講解把這些知識研究出來的方法。而我們的第六級,重點就是在這個『研究的方法』。換句話說:我們要討論的,是『怎樣去做分析?』,而不是在討論分析之後的結果。

  分析之前,必須先學會『觀察』。這是第一關,很遺憾的是:幾乎超過九成以上的人,在第一關就過不去。

  首先,假設我們是做中線跟短線的,隨便挑一個歷史上的日子(見上圖),然後,我就可以問自己了:這一天是要買?要賣?還是要放空?還是按兵不動?還是要怎樣?……當有這些疑問的時候,我會用筆跟紙,或者是用電腦記錄下來我想動作的理由(這裡用技術分析,所以我記錄的就是相關的技術理由)。記住:一定要有理由,才合乎科學精神。如果我講不出理由,那我就寫「我講不出理由,但我在這裡就是想買」;如果我是憑直覺,那我就寫「我憑直覺」(換言之:忠實紀錄,不要不做紀錄。不做紀錄的人可能永遠都是在瞎摸瞎猜)。

  接下來,我可以休息個兩分鐘,再仔細想想我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要用這個理由?這個理由對嗎?萬一錯了,我要怎麼善後?停損停利要怎麼設?……當然,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可能還想不到那麼多(或者說我還沒有多餘的實力去考慮更多的狀況),那麼,稍微休息一下之後,我就可以把線圖往左邊挪動,這樣我就看到交易之後它到底後來是怎樣了。當然,有時候第二天不會馬上漲或是馬上跌,此時,我又要問我自己:我要續抱嗎?還是繼續按兵不動?……就這樣,一天接一天,一筆交易練習完,再試著做下一個交易練習;不斷地練習,直到你……嗯,成為贏家。

  現在電腦很普及,所以股價的歷史資料很普遍。就算是最陽春的免費軟體,你也可以自己做這樣的練習。例如說:你可以取十年的歷史為取樣區,然後隨便抽出一天做這種問答練習。這就是模擬操作的一種。如果你已經拿到了某種方法,那麼,請你在自問自答的時候用你學到的這個方法來做交易的理由。

  如果你試了好幾個點,或是試驗了很長一段的歷史週期,結果卻都還是虧損的,此時,請你問自己:「我是不是還在市場中拿自己的銀子在做交易?」──如果這個答案是「是」,那我會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請你立刻停止所有的交易。」

  為什麼要停止?原因不需要問我了吧。如果經過一連串的試驗,帳面卻都還是赤字,我的額頭會開始冒汗。

  其實,前面五級的晉級過程中,每一級都需要這樣的自我驗證。如果不及格,那麼,理所當然地應該慎重考慮整體投資戰略是否犯了重大錯誤(或者根本沒有擬定戰略)。

  用這種『驗證』方式,有以下幾點,您一定要知道:

  一、此方式適用於技術分析,不用於基本分析。

  二、此方式可以快速淘汰掉錯誤的方法。

  三、如果是正確的方法,用此方式可以驗證得出來;
    但前提是:
    操作者必須確認自己已經學會正確使用這個尚待驗證的方法!

  四、正確的方法在此驗證過程中,可能會感覺獲利很簡單!
    那是因為在驗證的過程中,往昔的新聞都消失了,
    周圍環境變的非常純淨,所以操作者不受消息面的干擾。

  五、如果方法通過驗證,值得慶賀!
    但請特別注意:在實戰中,每一根K線之間相隔二十四小時,
    這期間會有很多消息跟雜訊跑出來干擾你的正常操作;
    或者操作者自己意志不堅,中途改變信仰而自動放棄。

  六、此方式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增強一個人的操作能力!

  七、這個驗證方法只是把關的初步。
    後面還有一些工作,跟將來的開發能力密切相關。
    
  (開發能力就是指發明新的操作法,或是改良目前所使用的方法。)

  講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約略明白第六級的精神其實就是在『淘汰錯誤的方法,熟練正確的技巧』。這個事情本來是一開始進入市場就要去做的,但是很多新手都沒做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中鳥跟老鳥,做了很久,也沒做過什麼驗證的工夫,這實在是一種怪誕的現象。

  這篇先把第六級起個頭,以後會繼續講『如何觀察』的方法。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1 Taipei 早晨10:08

股市隨筆(7):「發明」跟「發現」

【股市隨筆(7):「發明」跟「發現」 】


  很多初學者,常常弄不清楚「發明」跟「發現」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其實,這個問題很嚴重的。嚴重到有人一輩子學不會技術分析,就是因為把正確的方法當成「發明」來處置,後遺症無窮。

  所謂發現,就是找到了市場運作的那個核心法則。它可能接近真理,也可能就是真理。不過,基於謙虛的原則,我們只把它當作「接近真理」。例如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現象,而不是發明。

  所謂發明,就是特別去設計一套設備或機制去有效運作某種目的。例如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而不是發現。但是適用於讓電燈長久發光的芯蕊材料,後來的科學家生找了很久才找到要用鎢絲,這是發現。

  股市中的發明,就是特別去設計一套方法去操作。這套方法可能涵蓋了很多項股市中正確的道理,但是集中起來使用之後就未必正確了,因為太多的主題反而會混淆真正的核心原則。

  如果是「發現」(是真正的發現,不是挖到了石頭卻騙別人說自己挖到了鑽石),那麼,初學者面對發現,責無旁貸,應該好好學習,就算有懷疑,也應該在合理的限度之內,而不應動搖信心的根基。

  如果是「發明」,那麼,學習者在面對這些被發明出來的方法,可以斟酌使用。如果不適合自己,那就換別的方法試試,不一定非要用這個方法不可。

  換言之:面對各門派發明的方法,使用者有相當的彈性與自由,去決定自己要不要用這個方法。

  但是,這裡有個極重要的關鍵,那就是:既然已經具備「自由使用的選擇權」,那麼,這個人的獨立判斷力一定相當成熟而且很厲害,通常這種人是已經拿到了正確的方法(那種方法是原始的,也就是被「發現」的)。或者我們講的更嚴格一點:他已經拿到了「正確的道理」,然後剩下來的問題是在應用這些道理去「發明」一套方法,以實踐那個被「發現」的道理。

  有一段長的時間,我都是在想:如何幫一般散戶設計一種方法,能夠讓他們比較容易學得會……這是一種「發明」的過程。但是背後所使用的基本法則,卻仍然是我當年初入股市時「發現、領悟」的基礎道理。

  一般散戶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把股市的基本原理當成了是某個操作手自己的私人發明。卻把適合自己操作風格的方法當成「尋到寶」的偉大發現。殊不知自己幫自己設想的操作風格往往跟股市正道背道而馳。

  有些股市的基本原理,經過改裝,看起來像個方法(加上這些改裝者又不喜歡講太多的理論,於是看起來就更像是個方法),例如葛蘭碧八大法則,它是基本道理當中的一環。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個發現,不是發明。他發現的現象有些具有真實的道理,有些卻只是暫時的假象或雜訊。如果把它當成一個方法去實際操作,會吃很大的苦頭。

  平均線操作法,是個發現,不是發明。

  從平均線操作法的原理當中衍生出來的「五日線操作法」、「三十分鐘線操作法」、「三十週均線操作法」,經過不同操作手的個人改裝,會產生種種不同的風貌,差別也就愈來愈大,也就愈來越像個人的發明。這其中,有些接近真理(例如三十週均線操作法),有些跟真理漸行漸遠(例如三十分鐘均線操作法)。即使同樣是平均線操作法,也會有正邪之分,於是學習者在面對這麼多「發明」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如果不懂,就去問你的老師。如果你沒有老師,那就等於失學狀態,會比較麻煩。

  再舉例而言:擺盪指標(kd、macd、rsi、威廉指標……等等),是發明,不是發現。我自己的操作法中,「K2現象」是發現(每天早盤特容易出現),「K2操作法」是發明。

  市場內外都有很多人,只發現了幾個現象就沾沾自喜,然後就依照這些現象設計出種種方法攪亂人心、干擾視聽。

  許多原始的共通發現(各門學問之間經常有共通的道理可供相互印證,金融市場的道理也不例外),卻被投資大眾當成末流的私人發明。這個現象真是很嚴重,嚴重到無可奈何。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10 Taipei 早晨8:40

股市隨筆(6):大利多的半年落差期

股市隨筆(6):大利多的半年落差期

【股市隨筆(6):大利多的半年落差期 】  



  投資股票的散戶,最疑惑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明明就是真正的大利多,為什麼股市漲不上去?』

  這個疑問,大概每年都會碰到。

  有些事情,是真正的大利多;有些則是已經發酵過了;當然還有一些是假的。

  換言之,有三種:
   一、實質利多,將來會漲。
   二、昨日黃花,已經漲過。
   三、假的,所以根本不會漲。

  要判斷這三種,屬於基本分析,有時候極難,但有時候卻很簡單。(由此可知:一個真正懂基本分析的贏家,真是厲害啊。)

  我在這裡想講的,不是如何去研究以上三項如何去辨別,而是想單獨討論第一項:就是真正的利多。

  為什麼真正的大利多,有時候不會造成立即的大漲?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市場跟實際的經濟景氣,有半年的落差。

  (過去這一二十年來,這個落差都是約半年。以後會不會大幅改變,我暫時不知道。)

  就是這個「半年的落差」,使得廣大投資人心生迷惑,甚至被套牢。

  市場的速度,比實質的景氣要快。這個「快」的意思,是指股市好像練過輕功一樣,動作非常迅速,但是卻又異常地狐疑謹慎。(很多技術派的新手跟中鳥,都只抓住市場快速變化的暴利,卻忽略了市場還有狐疑謹慎的另一面,所以常常被修理的很慘。)

  巴菲特先生把市場擬人化,叫他做「市場先生」,這個名稱,很恰當,因為他有時候會暴躁如雷、有時候卻又賴皮耍痞,換言之:他變的很快。這個快,使得市場先生領先實質景氣達半年之久。所以,注重歷史線圖的「技術預言派」,有時候可以從過去跟現在的資料看出未來的趨勢方向,而宣稱市場本身就有預言的功能,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市場先生是跑在前面的,那為什麼在實質大利多發生半年之後,才發動攻勢呢?這樣不是慢吞吞嗎?

  這種落後現象其實是一種錯覺。

  其實,一個真正的實質大利多,它所帶動的漲勢,絕對不只一波,最起碼有兩波以上。在這個大利多還沒有被公佈(或發生)之前,市場應該已經接收到它預先施放的一些回暖訊號,於是做出第一波的上漲以作為回應。等到大利多真正公佈的時候,它其實已經先漲過一波,搞不好還已經跌下來做修正了。但是因為股價上去下來,額頭上並沒有寫著漲跌的理由,所以很多投資人搞不好也忘了,或是根本不知道之前那一波是預先反應。

  換言之:市場先生在大利多之前已經開始衝了,只是大家不知道,或是忘掉了。等到他衝累了開始休息的時候,此時大利多公佈了,他卻還在三心二意,想要休息,於是旁觀者誤以為他沒有對此利多做出該有的反應。其實他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了。

  接下來的這個落差的半年,市場先生可能會蓄意(或惡意)洗盤、震盪,把信心不堅的浮額,都洗出去。

  散戶當然受不了在實質利多公佈之後的震盪洗盤,甚至下跌。於是七零八落、被巴來巴去,有點可憐。

  等到清洗浮額完畢,市場先生再度呼應之前的大利多而呼嘯上漲時,散戶還在頭暈當中。等到市場先生再度高高在上,投資大眾才恍然大悟自己之前被騙了,原來大利多沒有背棄他們,現在終於到來!於是,大眾又競相追逐眼前的漲勢……可惜的是:此時高瞻遠矚的市場先生再度領先群眾看到大利多之後的「最新景氣概況」。而這個「最新景氣概況」有超過六成以上的機率是利空,而非延續前一個利多的新利多。

  於是:群眾又再度被套牢在高擋。

  市場先生,身輕如燕、高瞻遠矚,而且不會講話。

  這半年的落差,市場先生也從來不給一句交代的話,無聲無息地在整人,真要了人的老命。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9 Taipei PM.2:56

股市隨筆(5):關於大股東轉讓持股






【股市隨筆(5):關於大股東轉讓持股的現象 】  


(附記:其實這個觀念只要花五分鐘就講完了,但為了要舉例,就需要畫圖,大概搞了半個小時以上,加上文章排版,時間就花的很多。連一個小小觀念都要花這麼多時間,由此可知:散戶的學習,真是不容易啊,我也很累...)

王力群~
 隨隨便便查個去年的資料就看到解讀新聞犯錯誤
Allen在上海~
 哪裡?
王力群~
 關於"大股東轉讓持股" 去年(2007年)五月的事
王力群~
 大股東若是在股價出現明顯漲幅後,才出現之申讓動作~要特別注意這些大咖是否貪圖近利而錯殺股票
 股價出現明顯漲幅>大股東大舉申讓>要注意後面可能會暴漲
 (大漲完以後 才可能是賣點 )
 其實2007年五月的例子還不是很好 最明顯的例子是1999年的大盤整期
Allen在上海~
 這不對吧
Allen在上海~
 應該是後面會跌
王力群~
 不一定
王力群~
 反而要注意後面是否會暴漲
Allen在上海~
 大股東大部分都是高出低進的
王力群~
 不對
Allen在上海~
 是喔~~~那我的觀念錯了
王力群~
 大股東大部分都是高進高出的
王力群~
 低進高出:是大戶中的高手
Allen在上海~
 了解~~~
王力群~
 如果是早些年 是沒錯
 漲了以後大舉申讓是有可能接近高點
 但是近年來 大戶也急躁 看到漲了就匆匆賣掉 結果很多都是賣早
 這原因在於:低檔時 大股東日子難過 於是借貸
Allen在上海~
 有道理
王力群~
 等到初升段一上來 急於變現償債
 於是在初升段的整理期紛紛大量出脫申讓
Allen在上海~
 因為熬太久了
王力群~
 對
Allen在上海~
 利息都快吐死了
王力群~
 早些年 因為景氣好 所以低檔時負債少
Allen在上海~
 嗯 是!
王力群~
 但是民國90年以後就不行了
Allen在上海~
 我剛剛的那個觀念是2000年以前ok~~~
王力群~
 其實早在1998年金融風暴之後這現象就開始了
Allen在上海~
 對吼
Allen在上海~
 了解了!
王力群~
 這是基本面
Allen在上海~
 是大股東經營環境的改變
王力群~
 基本派攻擊技術派有一個主要觀點 就是說:技術派不瞭解基本面
 其實:技術派要跨刀到基本面 比較簡單
Allen在上海~
 但是基本派要懂技術派比較難
王力群~
 但是基本派要兼具技術派的長處 卻很困難
Allen在上海~
 這又是為何?
王力群~
 所以他們忘記了:如果技術派同時用基本面輔助就會很強悍
Allen在上海~
 是阿
王力群~
 因為基本派都侷限於文字概念 而不太懂技術線圖中的藝術
Allen在上海~
 哈哈
王力群~
 你有沒有發現我每年的年度預測都是基本分析?
Allen在上海~
 有~~
王力群~
 嗯
Allen在上海~
 不講什麼浪阿波阿段阿
王力群~
 是啊
Allen在上海~
 就是基本面概述
Allen在上海~
 宏觀面
王力群~
 長線用基本面跟技術 中短線單用技術
Allen在上海~
 長中短都還是要有基本面的根底
王力群~
 短線不太需要
 中線通常是把基本面反過來作
Allen在上海~
 嗯k2就不需
王力群~
 長線須順著基本趨勢操作
Allen在上海~
 了解
Allen在上海~
 很多書講的都是四平八穩的常識
王力群~
 四平八穩很聰明
Allen在上海~
 自然頭頭是道
王力群~
 是啊
Allen在上海~
 也不會被打槍踢館
王力群~
 對
Allen在上海~
 信眾會與日俱增
王力群~
 無奈
Allen在上海~
 總之講得越大越穩越不錯~~
王力群~
 是的
 都是常識
王力群~
 如果要講的深入一些 會冒被群眾排斥的風險
Allen在上海~
 悲哀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8, Taipei 晚間11:47

股市隨感(4):我理想中的中短線操盤方式

股市隨感(4):我理想中的中短線操盤方式

【股市隨感(4):我理想中的中短線操盤方式 】  



  看盤,對老手而言,是一件很要花精神的事。新手因為體力佳、對市場感到陌生新鮮、好奇心濃厚,所以不會累,反而感到刺激。

  我剛開始做短線當沖的時候,想的是:如何用最快速的方法把今天可以賺到的錢賺到,然後就回去繼續睡大覺。

  這個想法,不錯吧!很快賺到錢,然後剩下來全都是自己的時間。搞不好一天只要工作十分鐘,然後一個月的收入比一般上班族還高。

  剛好那時候,我發現了盤中即時走勢的KB看盤法,然後把這個看盤法整理一下,衍生出第一個當沖操作法:K2操作法。我發現:用K2操作法,可以讓我在早盤利用最短的時間,賺到一些價差。我算了一下,假如一次可以賺十點的價差,就是兩千塊,如果我下三口,一年算兩百個交易日,早盤開高的機率約二分之一弱,然後我再加入「平盤保衛戰的操作法」以及最簡單的「雙腳反攻法」……我算著算著,還蠻高興的。

  這樣的當沖,做了很多年之後,我才發現:我這種作法是跟一般想做當沖的人完全背道而馳的。

  我當初想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錢賺到,然後走人;他們想的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第一筆錢賺到,然後繼續留在場內,不停地反覆操作,不停地賺。

  當我發現別人是這樣想的時候,我感到不寒而慄。因為那個就是過度交易的濫觴念頭,除非你已經成佛,或是資金龐大無比(資金龐大無比的人做當沖好嗎?……我不認為。我覺得是做波段或是長期投資比較好),否則那樣的交易,會加快耗光操作者的心理成本。

  後來,我愈做愈懶,因為中長線的利潤尚能讓我勉強糊口,我就懶得每天「早起」等的開盤做當沖了。有一陣子,我都睡到十點鐘,起床看看現在是漲還是跌,然後做自己的事情。這樣的生活,雖然懶散,但是卻比較像一個真正得到自在解脫的人過的悠哉日子。

  換言之:我很早就變的很懶。比起一般的投機客,我的慵懶現象大概提早出現了四、五年,甚至十年。(原因除了跟我個人的生活哲學有關之外,跟K2法本身還有點關係。因為K2法是認真在看盤,一般人看盤卻是很不認真,所以不感覺特別的累。)

  二○○三年以後,我又恢復盤中即時看盤的生活,此時,我不得不放棄很多的寶貴光陰去看盤,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會去想怎麼樣才是一個「中短線」操盤手真正的理想操盤方式。

  首先,中短線的操作手應該避開當沖客的地盤,也就是早盤跟中場這一段時間。所以,最好是下午一點再進場,此時,距離股票收盤還有三十分鐘,距離期指收盤還有四十五分鐘,如果沒有太大意外的話,一點鐘的盤跟一點半的收盤應該不會相差太遠。於是,趁這個半小時看看股票價格,填填單。做股票的就等快收盤丟單,做期指的就等一點三十五分丟單。

  這樣做,比較輕鬆吧。

  盤中紛紛擾擾,很容易讓人喪失正常心智。下午一點以後再進場看盤,我覺得還不錯,比較能保持理智。

  後來,我發現天天進場看盤,即使是下午一點再進場,也還是「太累」。這時候,我開始有了一些新想法。

  其實,任何專業的交易,不管是長線、中線、短線,如果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最好是兩個人合作操盤,最多不要超過三個。如果有第四個的話,第四個就要當秘書或是業務經紀人。如果有第五個、第六個、第七個的話,後面的那幾個最好是分析師(愈短線,就愈不需要分析師,只需要操作手)。分析師只負責寫研究報告,不負責操盤決策。這樣的組合,我姑且稱它做團隊A。

  (有些法人基金,分為經理人跟操盤室的交易員,由經理人開盤前下單,交易員負責盯盤執行。這樣的方式,不在我的討論之內。)

  另外一種組合,就更專業。那就是海龜採用的團隊方式:操盤手多達三人以上,但是他們可以事先寫好進出價位,把條子交給秘書,本人不必親自到場,而由秘書來看盤下單。秘書因為是領薪水的死工作,所以他們看盤就沒有什麼壓力。這樣一來,就迴避掉操盤手本人親自看盤的壓力。這樣的組合,我姑且稱它做團隊B。

  AB兩種合作方式,都是我認為不錯的。

  操盤,很忌諱單打獨鬥。那樣子壓力太大。(如果資金很龐大,就更需要別人幫你分憂解勞。)

  把AB兩種方式稍微小小調整一下,我理想中的中短線作方式,就變成下午一點鐘看盤,然後交給助理(秘書)去下單。

  近一年來,我的想法又更傾向了海龜的理念,那就是:訓練自己的團隊,由他們來做分析、判斷跟執行。你可以把最終決策的壟斷權控制在自己手上,也可以放手讓團隊的小組成員去執行他們自己擬定的初步決策。這樣的作法,當然是用『機械法』(系統操作法)比較好,這樣大家才有一個比較公式化的操作標準流程可以遵循。如果是用預測法,那就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跟你思想相近的小組成員了。

  所以,我最終的想法,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了,那就是:儘量制式化。愈是制式化的東西,別人愈能夠幫你分擔工作。當然,要訓練一個工作團隊,不簡單啊。除了教材的編寫,還要注意心性的培養。一般的操盤手,只會注重技術,而不會注意到心性。

  這個工作,我一直在做,其實做的還算可以。從一個人單打獨鬥到團隊分工、從一個人獨善其身到發揚自己的理念,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許不會有盡頭,但卻是值得的。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8 Taipei AM.10:54

股市隨感(3):看盤要注意健康

股市隨感(3):即時看盤要注意健康

【股市隨感(3):即時看盤要注意健康 】  



  看盤是一件很需要花精神的事。

  以前台股只有三個小時,那時候盤勢緊湊又充實,盤中價差大;現在延長到四個半小時,盤勢冗長而乏味,盤中價差微薄。

  近二十年前我還比較年輕的時候,手上有很多寫作的計畫,那時候不但寫散文,而且還寫小說跟新詩,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開始培養情緒,下午正式開始寫,一直到晚上,也還在稿紙上塗塗抹抹。這樣的生活,實在是「無暇」看盤,只會注意盤後的價格而已。

  曾幾何時,台灣的文壇逐漸開始凋零,我也逐漸淡出,於是花在股票上的時間變多,花在文學上的時間變少了。不過,那時候年輕,學習股市的雄心也旺盛,能量積存的多,所以看盤覺得活力充沛,甚至每天都很充實。那段日子,天天猛烈地學習,求知若渴,是一段甜美的回憶。

  我覺得:剛入市的新手,務必把握自己初入市這一段黃金時期,趕快學習!最好不要拖!因為時間拖的愈久,腦袋裡的雜念愈多,受外界的成見污染愈嚴重。

  後來,我步入中鳥以後,操作方法逐漸固定,於是,得失心開始變的比較重了,看盤就變的比較累。所幸那幾年,我一個人獨來獨往,悠閒自在,盤中再怎麼不愉快的事,到中午就收盤了,下午我會去河濱公園跑步,流流汗。這是一段輕鬆悠閒的歲月。

  再後來,我開始寫電子報、編寫教材以後,跟投資大眾的接觸多了起來,生活又開始變的緊張而忙碌。從那時開始,操作對我而言,逐漸喪失了原始童真的樂趣,開始變的嚴謹、嚴肅,甚至有點鬱悶。

  其實,我很喜歡上課,尤其是上佛學課的時候。單純教書的樂趣,是我這些年的精神支柱。

  現在回想起來: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走入職業投資人的生涯領域,也在不知不覺中,跟盤勢貼的近了。雖然我很早就自己發現了中短線跟當沖的操作法則,也享受過緊張刺激又好玩的盤中殺戮戰,但時間一久,那些遊戲都會有點變質,此時,心理建設就變的很重要。

  「看盤」這種事情,是職業投資人的工作。既然是職業投資人,那麼,就必須要經過一番認真的學習,學會正確的方法,才有資格說自己是職業投資人(或是專業投機客)。但是,就算是職業,看盤也是個殺傷力很強的工作,它會快速耗損一個人的心理資本。有些投資人憑著燃燒更多的賺錢貪慾來填補虧空的心理缺口,我覺得這樣做還是一樣算是過度消耗,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化解方法。

  我自己是從十六歲開始接觸佛學,所以對於情緒這方面的排遣功夫,還算略懂一二。股市這一行裡的很多同修,他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這樣的話,我的建議還是一樣:要看開點、要多做運動。更重要的是:要多多閱讀有益身心的書,用書本的智慧來填補被股市磨掉的心理資本。

  有益身心的書,不只是要閱讀股市投資的經典著作,也要多閱讀有關人生哲理方面的書,當然也包括了文學ˋ藝術、詩集。甚至我會建議有志鑽研的更深的專業操作手,沒事要多看看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

  藉閱讀來開闊自己的心胸,藉以舒暢自己被盤勢搞的鬱悶的情緒,才是比較治本的方法。

  運動流汗健身,偏重於強壯筋骨,對於日漸空乏的疲弱智慧幫助有限,只能算是治標。

  很多朋友已經走在職業投資人這一條路上,就要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要正常、飲食要均衡、菸酒女色要節制或者戒掉。自己多累積一些心理資本,操作生涯才有續航力。

  當然,最好的解脫方式,就是盤中不看盤,只看收盤行情。這種是比較長線的操作法。近年來,我一直鼓勵大家要把長線學好,就是這個道理。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7 Taipei AM.10:08

股市隨感(2):《上億資金怎麼玩?: 一個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告白》讀後感

【股市隨感(2):《上億資金怎麼玩?》讀後感 】  



  最近花了一點時間把《上億資金怎麼玩?: 一個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告白》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原來的名字叫《刺蝟投資經》,現在是換書名、換封面。

  這本書的作者是曾經擔任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的畢格斯,我很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優點是:

  一、作者的文學涵養頗佳,很會說故事、說的生動有趣。

  二、作者詳實描繪了基金經理人在遭到巨大壓力下所發生的一些精神狀況。(這些資料很珍貴,因為台灣的投資人都過度損耗自己的心理資本,甚至不知道操作時會發生這些心理上的事情)

  三、作者很有技巧地,描繪了這一行的庸俗市儈味,有著濃厚的嘲諷氣息。

  這本書也是一位「老業內」寫的書,缺點是:

  A、因為作者自己還在這一行,所以有些記載避險基金獲利的數目字,難免有遮飾,也就是有廣告的嫌疑。

  B、因為作者自己還在這一行,所以寫到一些操盤手,都儘量先大大稱讚他們的功力一番,有過度恭維之嫌。

  C、因為作者自己還在這一行,所以他對於避險基金的一些看法,帶點保留。

  基本上而言,只要閱讀者能夠體諒作者的身分,就會懂他為什麼很多地方他會這樣說。雖然這本書是畢格斯為了彰顯自己的操盤理念、以便為自己的基金招攬顧客而寫,但畢竟作者也要露兩手才行,我想看的就是這個。

  大致上來講:把這本書說好的地方,打個七折;再把這本書說壞的黑暗面,乘上一點五倍,大概就接近真實的風貌了。

  畢竟,很少看到文筆甚佳的作者如此入木三分刻畫基金經理人的嘴臉,有些地方酸他們,酸的很趣味,也讓我很感慨。

  我對於基金,有一個建議,在這個建議未被採納之前,我不建議大家去購買單筆的基金。

  我的建議是:當股市行情很熱,而且購買基金的散戶突然變的很多的時候,請發行基金的公司暫時停止招募,並且勸告這些想進場的投資人:現在不要買!因為這裡可能是高點!

  我覺得:一個有良心的基金經理人或業務主管,在關鍵的時刻,應該把市場的真實狀況告入投資群眾,而不可以在基金熱賣的時候趁勝追擊、擴大招募。

  有很多人笑我是阿呆,提出這種異想天開的建議。

  我承認我這個建議只是我個人的理想,恐怕在我有生之年都無法看到它會被採納。

  雖然我傻,但我一直覺得:他們應該要這樣做。

  偏偏這市場在低點的時候,是招募不到基金的;相反的,在末升段的高點,基金最是暢銷熱賣。

  難怪我的建議得不到採納。到嘴的肥肉,沒有人往外推的。

  所以我也無奈。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6 Taipei PM.1:05

【王力群推薦的投資操作類書籍_2008-04-06修訂版】

【王力群推薦的投資操作類書籍_2008-04-06修訂版】


  基於責任跟義務,我想我有必要跟大家推薦一些投資操作類的書籍。

  以下這張書單,有些書難免美中不足,像是科思托蘭尼老先生對於技術分析一直有點誤解,但總體言之:這些書所講的真正的道理,遠遠超過他對技術分析的小小成見,所以值得推薦。

  有些書,難免有缺點,但是算少。基於"瑕不掩瑜"的原則,以及尊重作者(畢竟每一本都是優點多於缺點,而且多很多),我不在這裡指出錯誤之處,而會在以後的著作中直接跟大家講解這些觀念。

  內舉不避親,我自己寫的書,我覺得適當的,也會跟大家做推薦。

  書單如下(將來如果有新的發現,會做更新):

    *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
     作者:Jesse Liverm 出版社:寰宇

    *海龜投資法則
     作者:克提斯.費斯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作者:科思托蘭尼 Andre Kostolany
     譯者:林瓊娟,丁紅,唐峋  出版社:商智

    *金融交易聖經: 發現我的賺錢天才
     The Way to Trade:Discover Your Successful Trading Personality
     作者:約翰.派伯  John Piper
     譯者:陳儀  出版社:財訊

    *王力群的股市投資金典
     作者:王力群  出版社:名田

    *和巴菲特同時買進
     作者:瑪莉巴菲特 出版社:遠流

    *海龜特訓班
     作者:麥可.柯佛 出版社:商智

  先推薦這幾本,其他有些好書(但不是現階段須要優先看的),我以後再介紹。

  謝謝大家!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6, Taipei

股市隨筆(1):基本面、技術面。

股市隨筆(1):基本面、技術面。

【股市隨筆(1):基本面、技術面。 】  



  很多朋友都以為我是技術派的。另一方面,看過我歷年來寫的年度預測報告人,都以為我是基本分析派。

  預測長線的趨勢,我喜歡從基本分析著手。我尤其偏愛台灣獨特的政治面;因為國際的政經情勢有時候太複雜,如果只看台灣這一塊,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長線,我愛用基本分析,然後用技術分析來輔助。

  中線跟短線,我當然是用技術分析。這是出於理智的決定。

  如果用基本分析去做中短線,是愚痴的行為。

  很多大戶是用消息面來做中短線,每天抓住幾個當天新聞,然後順著盤中趨勢拉高或摜殺,把散戶搞的昏頭。這樣做,太短線了,盤感要很好才行。我沒有那個財力,也沒有興趣去仔細閱讀每天登在証券版的這麼多新聞消息。以前我剛學股票的時候會這樣跟著做,後來,漸漸覺得那樣是在浪費生命。

  學股票,基本面要學,但是因為基本面很難,所以急不得,只能慢慢學;但也因為基本面很難,所以現在就要開始學,不要拖延。

  學股票,技術面要學。長線的技術比較簡單,但是一般人沒有興趣。短線的技術很難,但是一般人很有興趣。這叫本末倒置。

  最理想的狀況,是基本面跟技術面兩個都要學。

  有些技術派高手,基本分析能力不強,好像也無所謂。這點我承認。基本派的高手也一樣,這我也承認。但是,我個人是喜歡兩個都去研究的,因為,這樣才有趣。

  做股票,單獨專注於一個領域,坦白講:有點乏味。所以我喜歡兩個都觀察、都研究。

  我不喜歡做偏執的人。

  不論是『基本派』跟『技術派』、或是『預測派』跟『機械派』、或是『價值投資』或是『波段操作』……這些派別的差異與紛爭我都很有興趣去做研究,甚至身體力行,譬如說:我做股票其實很喜歡做價值投資(就是巴菲特那一派),因為真的很有趣。可惜價值投資要等,在閒暇之餘,只好做做中短線,一來為圖三餐溫飽,二來也是想追求更深入的市場智慧。 

  派別的分門別類,其實是市場多元化、多角度的智慧表徵,也是科學的分類。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只有偏狹的人才會蔑視別人的智慧成就。

  近年來,我偏愛機械派的系統操作。那是因為機械派比較適合一般大眾學習,也比較適合短線。

  在我心中,各門各派之間,其實是沒有分隔壁壘的。但是,總要有一個主流方法作為我操作的主要根據,在這方面,我選擇了技術派。

  學習的時候,不要有區隔。真正實戰的時候,我會偏重於某一派,那是戰場上的權宜之計,非究竟之道,而是一時方便。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5 Taipei PM.10:56

股市概念(28):市場的隨機性(中篇)





股市概念(28):市場的隨機性(中篇)

【隨機的陷阱 - 關於書中沒講的觀念 - 市場的隨機性(中篇) 】



  在上篇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了幾個重點:

  一、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嚴謹宇宙。所以金融市場的價格走勢也依照某種秩序法則所發展。

  二、股市中很多現象,超出人類目前智力所能達到的範圍。

  三、因為我們智慧不夠,自己看不懂,所以只好用機率來解釋股市中很多複雜的現象。

  在《隨機的致富陷阱》這本書中,沒有提到如何把『隨機』這個觀念實際用在市場的實戰操作之中(另外一本講機率的機械派著作:《海龜投資法則》中有提到大量的機率,但他是應用在開發程式交易的領域,不是我接下去要講的),這一篇,我們要談談機率在盤勢的演變中佔了什麼樣重要的地位。

  開門見山,我直接就講最重要的觀念好了,那就是:當操作者感覺自己的預測能力很準的時候,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是這個盤走到比較容易預測的一塊區域,而不是預測者本人有多麼厲害。換言之:不是你的功力有多麼高超,而是這個盤在放水。

  (附帶一提的是:這裡所講的,是假設你已經在使用正確的方法,所遇到的情況。股市中超過九成的人,並沒有拿到正確的方法,但也會產生「我好厲害,最近操作都賺錢」的感覺,那是因為亂猜也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會對。跟我這裡所講的狀況無關。)

  這個觀念,對於初學者以及已經有實戰經驗的人,都很重要。

  初學者即使拿到了正確方法,在執行的時候,如果碰到「難盤」,操作的不好,那他就會以為是這個方法有問題,而不會想到:如果他不用這個方法,搞不好會死的更慘,或是賺的更少。──但是一般初學者知識不足,不曉得盤勢有分「難盤」跟「簡單盤」(簡單盤就是在放水),所以他都一視同仁,到最後怪罪這個方法不行,於是就捨棄正法,轉而尋求其他邪法的奧援。於是就跟贏家資格斷絕了正緣。

  已經開始實戰的中鳥或老鳥,假設他們使用的是正確方法,在執行的時候,如果碰到「簡單盤」,當然就會操作的很好,此時,雙方的功勞各佔一半(50%歸功於方法正確,50%歸功於簡單盤)。但是,問題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因為中鳥跟老鳥畢竟不是菜鳥,多少都有兩下子,更何況如果是已經拿到了正確方法,那麼,當他贏錢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產生驕傲的心理,然後把功勞的大部分都歸於自己的能力強,而不是謙虛地承認是因為盤勢簡單。這樣一來,情況慢慢就會變的很糟糕,因為正確的方法可以護著你一段很長的時間讓你都獲利賺錢,在這段比較長的時間中,即使碰到比較難一點的盤,操作者也會因為神功護體而感到不會很難,但是──真正的難盤遲早會出現,等到它一出現,這些已經養成傲慢心態的中鳥跟老鳥,即使有正確的方法,也只是少賠而已(因為即使是正確的方法,也不可能會百戰百勝),但此時這些人很可能就開始抓狂、感到侷促不安,甚至陷入憂鬱、失眠、胃潰瘍。這是因為之前順太久,以為操作順利都是自己的實力強勁,而不會歸功於真正的難盤還沒出現。這就是居安不思危,鬆懈了心防,不知道或者是忽略了「難盤」跟「簡單盤」會交錯出現的機率現象。

  「難盤」跟「簡單盤」的發生,有時候可以預測,有時候無法預測。或者說:有時候比較好預測,有時候比較難預測。那怎麼辦呢?只好做統計,看看歷年來的難盤占了多少,簡單盤占了多少。但是,很抱歉,一般人根本就無法從歷史資料看出來哪裡簡單哪裏困難,所以只好去問贏家。所幸,贏家會告訴你:雖然難盤所佔的時間比較多(一年當中,可能有七個月是難盤),但是如果你的操作方法夠正確,應該比其他人要早知道這裡比較難做,然後減少資金或是休息或是把虧損控制在最小範圍內。等到熬過這段時期之後,簡單盤出現了(相信我,簡單盤一定會出現的),再來大顯身手、大展鴻圖。

  「難盤」跟「簡單盤」的區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看你的操盤方法,這盤如果適合用你的方法,就叫簡單盤;這盤如果不適合你的方法,就叫難盤。另一種區分方式,是把「整理盤」看成是「難盤」,大漲跟大跌盤看成是「簡單盤」。這兩種區分方法,都很好。問題是出在操作者自己的心態,太多人其實根本就不願意把自己的獲利成就看成是盤勢網開一面的赦免結果,那樣會讓他們感到莫大的屈辱,認為提出這種機率理論的人是在羞辱他們的精心成就。

  這裡面牽扯到機械派跟預測派的路線之爭。絕大多數的操作者,都是預測派,他們認為漲跟跌都一定有他的理由,只要把這些理由找到,就能做出準確的預言。這樣的想法,符合人類『開拓知識、提升智慧』的歷史傳承使命。他們孜孜矻矻、努力不懈,就是想要搶佔先機、戰勝盤勢;『人定勝天』也許是他們的座右銘,所以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就必定有成果。

  預測派的這種想法,基本上是對的,因為金融市場的價格走勢確實是依照秩序法則所發展。但是預測派在太多的時間點上面,都犯了「過度」的毛病,對於自己無法勝任的難盤,也強硬堅持原來的預測風格,甚至狡猾抗辯,只信賴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而不尊重盤勢。換言之:他們對於人類有限的智能感到自豪,對於自由市場更多的無限可能,卻予以漠視。

  (相反的,機械派因為尊重趨勢,所以設計了一套具有科學嚴謹性質的系統操作法,提醒自己在面對渾沌之時要保持客觀而不能高估自己的智力去妄下論斷,這種實事求是的誠實行為卻常常被預測派當成是類似星象學的迷信或者是崇拜圖騰的巫術。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換個角度來講,在某些比較激進的機械派眼中,預測派在預言氾濫時的表現,倒更像是喃喃自語、瞎掰亂扯的江湖術士,或是幻想自己是上帝救世主的騙子預言家。)

  當操作者的預測都靈驗的時候,他可能會誤以為目前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可以不被機率綁住的世界」,換言之:很多「週期性」的風險「這次都不會發生了」,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宇宙,「從此不再受宿命的詛咒」。

  所謂「週期性」的風險,其實就是「發生機率比較小」的市場打擊。如果是常常發生的狀況,投資大眾應該早就習慣做好應對措施,其風險造成的傷害就會大大降低。

  舉例而言:民國八十九年萬點大崩盤發生之前,有些大戶已經連續賺了好幾年,此時,他們並不知道這幾年之所以能夠獲利,是因為對方「真正的致命殺招」還沒有出現;敵人一旦施展出來,就重蹈覆轍,再度上演民國七十九年一萬兩千點大崩盤的悲劇。換言之:在民國八十年以後進場的人,如果有獲利,都可能是「隨機致富的陷阱」。一直要等到民國八十九年的大殺盤出現,才算真正面臨試煉。

  問題是:在一段長時間的獲利之後,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贏家了,這種心態極難扭轉過來。如果有人警告他,說他的獲利成就可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當事人不但不會相信,還有可能回過頭來罵那個警告他的人腦袋有問題。

  最難堪的事情,就是身處在一個大循環中,憑著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些小型的困難,卻以為自己已經掙脫了循環(宿命)的束縛,殊不知他掙脫的只是一個小循環而已。就好像出了紫禁城,卻還在北京市;出了北京市,卻還在長城之內。大圈圈裡有小圈圈,小圈圈裡有更小的圈圈。

  浪中有浪、波中有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這兩句話來形容處在「隨機致富的陷阱」中的人,還算是頗為貼切。

  附圖表示了「難盤」可能發生的地方。注意:前提是已經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那麼,「走沒幾步路就碰到難盤」的情況將會常常發生。

  另外:短線的難盤,在中長線操作者的眼中,可能不是難盤;中長線的難盤,在短線操作者的眼中,可能是容易賺錢的簡單盤。這是因為所使用的方法不同,看到的就會不同。只要使用的方法正確,你就會發現,不管是長線、中線還是短線,難盤發生的區塊都不是很大的面積。換言之:一個正確的方法,只要『有信心、有恆心、守紀律,保持連續性』,則獲利可期。

  中篇就談到這裡。還有很多沒講的,我們等到以後有機會寫到下篇的時候再來討論。

(中篇完)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5 Taipei 早晨5:16

股市概念(27):隨機的陷阱(上)- 補充作者沒講的觀念

股市概念(27):隨機的陷阱(上篇)- 補充作者沒講的觀念

【隨機的陷阱 - 關於書中沒講的觀念】(上篇)  



  很多看過《隨機的致富陷阱》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其實還沒講完。

  沒講完的部分,有兩個,一個是『我們要如何判斷誰是隨機?誰不是隨機?』,另一個則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隨機現象?』──前一個問題,可以講,但不是現在;第二個問題,因為牽扯到理論,可能有人認為跟實際的操作無關,所以書中沒講。(這本書只是把隨機的現象描繪出來,提醒大家要小心,至於進一步的理論,比較少觸及。但因為金融市場裡這種隨機現象實在太多,所以夠作者去花費整本書的篇幅去描述)

  我當初就有一種感覺,覺得作者沒講太多隨機的原理(他只講隨機的數學機率理論,沒有講太多隨機的哲學概念,而只是點到為止),可能會有些後遺症。經過最近兩年的觀察,我發現這個後遺症最大的影響就是:很多看過這本書的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掉入隨機的陷阱,其原因就在於當初作者沒把這部份講清楚。換句話說:作者只解釋了隨機陷阱的尾端現象(就是你到處可以看到的那些騙局、詐術、以及莫名其妙成功的例子),而沒有告訴大家很多隨機陷阱的原始肇發點是怎樣的哲學情境。(至於作者到底知不知道這部份的觀念,我就不去深究了。)

  為了讓大家比較容易了解這篇的內容,我先把過去在實際操作生涯中碰到的此類問題編成對話,大家先看一下,方便有個概念。(注意:這裡談到的操作,不只是短線,中線跟長線一樣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只不過因為短線的進出次數較多,所以比較會常常碰到。)

  文中Q是代表發問者,R是代表我。

Q~
為什麼最近常做錯?沒辦法延續之前連續獲利的績效?

R~
氣運的關係。也就是機率的問題。

Q~
為什麼感覺這個盤好像變的好難?如果是這樣的話,每天都要調整策略,很累。


R~
盤性既然改變,當然比較難。
如果變的比較難,就要減少預測。

Q~
但是我們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以及上司的指示,變的一定要預測……
但是效果越來越差,大家單子一丟就賠。為何會變這樣?


R~
跟看盤看久的後遺症也有很大的關係。


Q~
這種挫折實在很傷腦筋,不但要繼續操作,還要忘記賠錢的痛……


R~
操作本來就這樣,大家都要想開。要學會放下。
只不過有些朋友在業內公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更加無奈。

Q~
有時候大家真的會覺得很難過,有種欲哭無淚的傷感……

R~
難過就表示還沒想開。
這就顯示操作者的感情太重了。
我不是說他們感情豐富,而是得失心的慾望太重。
要練到心平氣和。


Q~
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為什麼會這樣?大家之前都很順的,或者說「很難賠」……


R~
其實看過《隨機致富的陷阱》的人都應該知道原因:
操作是個機率問題。(不論是長線、中線、短線、當沖)
嚴格說起來:暫時只能把操作當成是個機率問題來處理。
當我們走到盤勢的某塊區域,而這塊區域的勝率比較低,自然就會賠。
所以發現不對勁,然後進一步確認之後,就要休息。
但是,操作者在之前的經驗裡,已經養成了一種成見:
認為之前有辦法獲利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強,所以才賺到。
這樣一來,就很難收拾這個已經成形的固定成見了。


這其實就是隨機致富的陷阱,
只不過大家可能因為順太久,所以忘了。


Q~
但是公司不准我們休息,長官需要人往前衝績效……

R~
那是公司,不是你。
公司賺賠,嚴格說來跟個人的成敗無關。
但是上面有命令,不做不行,所以更加無奈。
多少人都是死在這上面,被後面某種不知名的勢力推著硬上戰場。
這股不知名的勢力可能是家庭經濟壓力、公司績效壓力,
以及其他種種當事者自認為無法脫去束縛的壓力。

Q~
那就百折不撓、立定腳跟,明天繼續奮鬥……


R~
嗯,這種精神就是抱著要「試到這塊區域過去」的決心。
碰到盤性改變,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休息;另一種是繼續做,但要注意停損,熬過這個過渡期。
反正遲早有一天會恢復正常,到時候原來的方法繼續正常運作、繼續獲利。


Q~
嗯,但是公司要容忍我們這種策略……


R~
沒有人知道這個過渡期會有多久。
大部分的人,都在過渡期被洗刷掉了信心,或賠掉了資金。


Q~
心理也要調適,今晚要早點睡……


R~
是的,放鬆點。
想法也要調整。


Q~
哪些想法也要調整?

R~
不只是情緒壓力問題,而是把隨機當成了預測成功。

Q~
嗯,要把這句話貼在桌面,免的自己忘掉。

**

  OK,在看完以上的對話之後,讀者應該大致有了一個概念。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一個很根本的核心問題,那就是:股市操作,到底是不是碰運氣的成份比較多?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隨機的致富陷阱》這本書那麼樣強調勝率的重要性?為什麼這麼多機械派的贏家這麼注重機率的計算?

  這是個根本性的關鍵問題。如果股市操作是運氣的成份比較多,那麼,就難怪有這麼多人把股市看成是賭場了,也難怪有這麼多人不願意好好學習技術,而甘願鋌而走險去搞內線交易了。

  如果股市操作不是碰運氣,不是隨機的,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盤勢發展需要用機率來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操作步驟需要仰賴機率(勝率)的驗證?

  這些疑點,如果沒有弄清楚一個大概的輪廓,投資人「極容易」(幾乎百分之九十九)會掉入隨機致富的陷阱;換言之:投資人將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幹什麼。是在亂猜?瞎猜?還是賭運氣?試手氣?到底是運氣好才贏錢,還是真正憑實力賺到錢?……這些問題,在《隨機致富的陷阱》這本書裡,其實沒有詳細的解答;我們知道很多人的成功其實只是運氣好,也許我們在看完那本書之後學到了高度的警惕心去提防市場上到處流竄的謊言以及業內的大牌公司明知故犯的設計騙局,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把這本書學到的東西去應用到我們的實際操作裡面。因為這本書很少提到實戰的細節。

  這個問題,可大條了。

  首先,我們所思考的是:這個世界,包括這個金融市場,是沒有道理、瞎闖亂撞的隨機漫步發展呢?還是一個有秩序地、暗藏法則的嚴謹宇宙?

  這個問題,以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最具有代表性,他在面對量子力學的新興勢力崛起時,曾經說:『上帝不擲骰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愛因斯坦不相信宇宙是隨機的,他相信一切都是秩序法則的衍生。在古典力學中,每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全部是完全可知的,它們的軌跡可以被預言,通過一個測量可以確定每一個粒子;但是在量子力學中,每個粒子的未來位置和動量無法被預言。這樣的現象動搖了傳統世界的價值信仰,所以才引發愛因斯坦說了那一句話。

  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隨機漫步的呢?還是有秩序的嚴謹宇宙呢?這個問題可以動用到佛教的觀念來看。佛法中,很明確地告訴大家: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聚散所產生,既然是因緣,必定有因果法則。所以,答案很明確: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嚴謹宇宙。那為什麼在現實世界之中處處可以見到隨機的現象呢?這個疑惑,佛陀也回答了,那是因為當代人類的智慧不足,看不出幕後的因緣變化,所以只能靠著觀察現實來建立經驗。如果把它代換到金融市場裡來,意思就是說:股市中很多現象,其實都超出了人類目前智力所能達到的範圍,尤其是在短線的操作中,時間愈短,變數的衝擊力道就愈均等,於是在各個多空因素勢均力敵的爭鬥中,盤勢就發生了「複雜而且難以預料的隨機碰撞」;這種現象在短線跟當沖中,會益發明顯。然後,我們把這種「複雜而且難以預料的隨機碰撞」簡稱為隨機,其實帶著貶損的輕蔑意味,暗示這些東西是不具有秩序法則的;其實是有的!天底下的任何變化,無一不具有法則,只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自己看不懂,所以只好用機率來解釋這些看不懂的現象,或者把它叫做渾沌效應。

  上篇講到這裡,我們先把問題來源用理論來講個大概。等到下篇,我們再繼續講『機率』這個東西到底怎樣運用在市場的實戰操作之中。

(上篇完)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3, Taipei PM.5:01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股市心理學(4):隔行如隔山

股市心理學(4):隔行如隔山


【隔行如隔山】


  股市中最嚴重,最可怕,最普遍的急性病有三種,目前為止幾乎很少人敢談論這三種。

  第一種是「智能遽降症」,第二種是「羨慕別人,懷疑自己」,第三種是「隔行如隔山」。

  這其中,第二種最可怕(幾乎天下無敵),第一種最值得深入研究(跟技術分析的關係最大),第三種最容易發生在社會地位較高的人身上。

  這一篇要談的是第三種。

  這種病是說:絕大多數的人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因為對於股市的正確知識缺乏了解,再加上頭腦裡已有的成見作祟,以及炙烈的貪婪蒙蔽了理智,所以在剎那之間,整個人都停頓下來,有的人甚至顯示出白痴狀態卻不自知。

  一般而言,知識程度高,受過高等教育,或者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不適應的情況愈嚴重。

  如果一個人的智能有九十七分,那麼,他在股市裡面的表現可能只有十分,甚至是零分。換言之:新手進入市場,不管之前是怎樣,進來之後一律砍成齊頭平等,大家都是傻瓜,個個思想都有毛病,都是一樣差勁。這種情形是一種悲慘的平等,對於原先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具有傑出表現的社會人士而言,幾乎很難接受自己在剎那之間變成了平凡的愚人。

  這種情況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試想:如果叫愛因斯坦去跟姚明比賽打籃球,愛因斯坦絕對會輸,而且會輸的很慘──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每個人各有所長。愛因斯坦是天才科學家,但不是天才運動員。但是很多人進入股市之前就已經是總經理大老板或是碩士博士,他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卻忘記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隔行如隔山,這個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做起來的時候,一般人是無法接受的。關鍵在於:股市這一行,是一門非常獨特的行業;其他的行業,不論是服務業、製造業、零售業,都是以吸引顧客消費為原則,換句話說:就是跟群眾站在一起。惟獨股市操作,不但不能夠跟投資大眾站在一起,而且還要獨排眾議,做出跟盲從群眾不一樣的事情。一般開店的老闆,做業務做久了,能夠想到的大都是如何迎合最新的消費潮流,根本沒有想到股市操作是一條孤絕寂寞的清冷之路。

  有人認為:股市操作不是在搞商業買賣,而是有點像學術研究──這種想法基本上沒錯,但是它跟一般的學術研究差太多,不同的地方如下:

  一、它沒有公定的教科書,即使有,一般人也無法接受書中的正確觀念,或是被其他亂七八糟的書給污染了。

  二、一般人所想到的學術研究,都是物質科學的研究,也就是研究人的心靈以外的東西。偏偏股市這東西,不但有物質科學的成份(技術分析),也有心靈科學的成份(心理分析)。但是一般投資人都把股市操作當成是物質科學在研究,而忘記要觀察人類自身的心靈變化。

  三、即使知道股市操作含有心靈科學的成份,卻很難體會這門學問同時涵蓋了哲學、歷史、藝術、機率……各個領域。幾個投資大師,像是索羅斯就認為操作是一種哲學,彼得林區認為操作是一種藝術,科思托藍尼認為金融本科系的畢業生根本不適合進入市場操作……這些大師都強調了一個觀念:市場操作是一門綜合的學問。如果有成見,就會畫地自限,無法真正投入市場操作。

  以上三點,說明了為什麼很多教育學位很高的專家學者,卻在股市裡失敗的原因。因為股市的綜合知識,超過了他們原來的學術領域。

  其實,用「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來形容以上這些現象,還不太對,因為:股市根本就不是一個行業。

  如果它不是一個行業,那它是什麼呢?──它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學習之旅。

  一般人進入股市是想賺錢,我當初進來也是想賺錢,每個人都是這樣想,沒錯。但是,進入股市,是要學習賺錢,而不是一下子就要賺到錢。學習圓滿之後,才有可能在股市裡真正賺到錢;在學習沒有成就之前,如果放任自己從事不成熟的操作,則隨時隨地都可能面臨蝕本的危險。

  講到這裡,因為隔行如隔山所造成的失敗案例,說穿了,就是源於傲慢的心理,所以才會失敗。大部分的股市心理病,追究到最後,幾乎都是傲慢的產物,因為傲慢,所以不想學習,或是學了一半就停止、或是自以為是贏家了就停止、或是以為自己只要研究自己想研究的東西就算是學習……太多太多的傲慢,是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一般人是不知不覺的,甚至還認為自己很謙虛。

  這一篇先講到這裡,將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談談極為可怕的「盤中即時智能遽降症」(一想到這種病,連我都會不寒而慄)。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2, Taipei 早晨8:17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股市的學習次第(19):眼光要遠大,胸襟要開闊 (第一級)

股市的學習次第(19):眼光要遠大,胸襟要開闊 (第一級)

【長線為基礎,短線是娛樂】  



  最近跟大家聊天,很明顯地讓我感受到做長線跟做短線兩種風格的差別,所以覺得有需要再把一些基本的重要觀念講的更清楚一點。

  一個人的學習成長,最好都要在剛受教育的時候,就建立起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長遠觀念。然後,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長,才慢慢去學習短線的現實變化。

  已經生兒育女的讀者應該知道:小孩子最好是從小就讓他明白一些大道理,譬如說:『將來長大要做個好人,不要做壞人』、『要立志做大事』……等等,記得這些道理都是我在很小的時候,家庭跟學校教給我的。小孩子年紀小,天真無邪,可塑性高,父母跟老師跟他講什麼,他比較容易聽得進去。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教育,是從小打下基礎的。

  學習金融操作、學股票,也是這樣,最好在剛入門的時候,就打下良好的基礎,基本的觀念要正確。什麼是基本的觀念呢?『長線雖然比較粗糙一點,但是威力強大,賺的比較多』,『短線是很精密的操作,雖然可以很快賺到現金,但是功夫比較難學一點,操作起來花的精力也比較多』──這些都是基本的概念。

  大部份的投資人,都是成年人,這些年來,我很意外的發現:其實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投資人,根本不具備長線的基本觀念。這些佔比例多數的朋友們,都用短線的眼光跟標準去看長線──這無疑是一件相當怪異的事情,但是它竟然就真的這樣發生了。

  什麼叫做「用短線的眼光跟標準去看長線」呢?……譬如說:當我跟大家解釋一個長線操作的時候,有人會問我:「如何才能使用這些方法快速獲利?」,或是「如何從日K線去判斷長線已經發動?」──坦白講,這兩個問題,都是短線學習者才應該注意到的事情,如果發問者本身還是剛入門、剛剛才開始學習長線的操作,那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很不合宜的。

  最基本的觀念,也就是投資者必須知道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長線的進貨區跟出貨區,通常都是一塊『區域』,而不是一個點。換句話說:進出貨是容許在好幾天之內完成的,有時候甚至會長達好幾個月。

  如果是中線的話,進出貨就縮小到一個『點』,這個點可能只有三四天,或是一兩天,甚至只有一天。所以,我們通常都是以日K線的走勢圖來做中線。

  如果是短線的話,進出貨就縮的更小了,有時候小到在一根日K線上面找高低點的位置。有可能昨天尾盤才買進,今天早上開盤一開高就賣了。所以短線的『點』,通常都縮小到只有一天,於是,有人不但用日K線的走勢圖來做短線,還用小時線的走勢圖來做短線。

  如果是做當沖,那麼,日K線的走勢圖就無法滿足全部需求了,而是用『盤中即時走勢圖』,或是『五分鐘K線圖』來做。(附帶一提的是:真正的當沖過程中,其實是長線、中線、短線三條線同時兼顧,所以不只是看盤中即時走勢,日K線圖也要看。)

  對於大戶而言,資金愈龐大,就愈沒辦法做短線,只能做中線跟長線。所以像巴菲特那樣的投資者,就無法過度講究短線價位的波動,因為他的進出量太大了。相同的道理,長線的進出價位,會比較粗糙一點,所以會分散在一塊區間裡,而不是一個小小的點。很多人在進入市場前,觀念就已經受到污染了(至於什麼時候開始被污染的?被什麼資訊管道給污染的?這就需要詳細追查了),他們總是希望「把長線做的愈精密愈好」──這樣的心態我能理解,但是我也必須提醒大家: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走火入魔。

  我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很多人懷著做短線的心態拿著放大鏡去看長線的操作,然後看完以後搖搖頭,說「太模糊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也不是我想要的方法」──嗯,長線本來就比較寬鬆一點啊,那不是模糊,而是格局大。那是它的特質,而不是缺點。用抄短線的心態去苛求長線,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種嚴重的謬誤。

  如果想要掌握更精確的價位,那麼,就要去學中短線。這樣一來,您就要立下志願,準備迎接職業操盤手等級的教育訓練(長線是業餘級,中短線是職業級)。如此,在未來,您所投注的精力、時間、費用,勢必都有可觀之處;當然,如果中短線學的好,市場也會給你加倍豐厚的利潤作為回報──但是這些都是以後的事,現在急不得。初學者在建立基礎觀念的時候,要謹慎控制自己的心態,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處處用短線的眼光去檢查長線。

  還有一個極重要的觀念跟大家講的是:很多很多投資人,短線做久了以後,就變的心胸狹窄,目光淺短。以前我常常講:『千萬不要因為做了短線而變成短視』,就是擔心很多人把路愈走愈窄了。短線不是不能做,但是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心態,而且還要懂化解短線心理壓力的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做了短線就忘記了長線、不要把短線的觀點硬套在長線的脖子上;飲水要思源,千萬不能因為嚮往短線賺的快而忘記長線才是原始的大道。

  長線操作就像是一把青龍偃月刀(三國名將關雲長用的兵器,重八十二斤,俗稱關刀),雖然笨重,但是威力大,可以在千軍萬馬之中揮刀殺敵;短線操作就像是一把精巧的匕首,隨身攜帶方便,適合肉搏戰跟暗殺,卻無法在大陣仗中衝鋒陷陣。

  現在有很多人常常抱怨大關刀無法削蘋果皮,嗯……這種哀怨,是沒有必要的。聽多了這種訴苦,真讓人感慨深重。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4-01, Taipei 早晨7:00

【陳先生的短線感想 】


【Mr.CHEN的短線感想 】

  今天下課時,老師說我過於研究短線,是研究錯了方向,應該以平均線為主。剛我思考了一段時間,檢討起來,我真的花太多時間在短線當沖的研究上。

  我對短線當沖這麼沉迷的原因,一開始是聽說"1口大臺本金3年後可以賺200萬",資金少的我聽到簡直是興奮莫名,這就是貪念吧,不過這點我想我應該已經克服了。

  再來是興趣,也許是好勝心?老師說過短線當沖很難很難,而我對難的東西特別有興趣,特別想研究。本來覺得短線當沖沒什麼,反正是機械法,逢K2就買,設好停損停利就對了,當時我看完講義,錄音檔只聽了短線班正式課程(三本講義)那八個錄音檔,而每週中短線講解,因為我找了幾個軟體都沒舊線圖,我就沒去聽了,後來看到"盤中觀摩"增長了見識,就讓我對短線當沖操作的研究更有興趣了。

  明明知道做短線很累,而中長線賺起來輕鬆又多,但是我還是花比較多的時間在短線上,這就是執迷不悟吧 知道自己有病卻沒辦法自治,當初的貪念也是,即使老師強調不能貪,知道貪會賠錢,但是還是忍不住,前幾天對貪念釋懷了,這個原因我到現在還沒想通,文章我也看了很多,以前也被大盤修理很多次,最近也只是小賠,但是看到風險控管一文後,我就忽然放下了,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潛移默化,呵呵。

  關於貪念,我的想法是:投資最忌貪念,但是老師教學上,如果不跟學生講報酬率,學生也就沒興趣學,但是講了又會將學習的動機變成貪心,還真是矛盾……

  太沉迷在短線當沖這問題,目前看來,短時間內,我沒辦法改正這心病,但是中長線和平均線我也不是沒興趣,只是跟短線當沖比起來沒這麼濃厚。

  不好意思,剛想了很多,也就寫了很多,跟老師談話時,內心想法常常會有不少震撼和衝擊……

08.3.29 SS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