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股市概念(128)~學習境界的層層感想:第一階段,技術階段

股市概念(128)~學習境界的層層感想:第一階段,技術階段

[寫完!]


  我個人的股市學習旅程,是在一片沙漠中起步的。

  那時候,台灣的書店裡沒有什麼股票書,也沒有第四台、沒有投顧名嘴、沒有網路、沒有論壇,什麼都沒有。想知道股票的新聞,就看看報紙的證券版吧,但是只有半個版面,只有收盤行情表。

  我一進去,什麼都不知道,就傻傻地買,也不知道要賣。然後,過了兩年,碰到一次崩盤,我就有所領悟。

  在那種崩盤的強大情緒衝擊之下,領悟有點像是頓悟,就是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你全明白了。明白股市就是那麼回事:

  一、股市是個生滅法。有生,就有滅。會漲,就會跌。一生一滅之間,有個檔期,大家就演好戲吧。所謂波浪人生,潮起潮落,就是這個道理。

  二、這一崩盤,讓我懂了『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的道理,也讓我知道什麼叫『盛極而衰』。

  三、崩盤之中,對股價的妄想,由期望變失望,最後變絕望。由此了解到:股市多妄想,而妄想皆由自己的心裡發出,與外界無關,虧錢不必歸咎於他人,而應該怪自己的無知與妄想。

  過了幾年,終於等到第二次進場機會。進場以後,我才開始正視技術分析。之前,坦白講:我認為自己的趨勢觀察很厲害,不需要技術分析的協助。但是,那時候年輕,求知慾還很強,所以就學了技術分析。

  學的第一天,也沒人教我,自己拿著線路圖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長線法,大概是之前已經有一次崩盤經驗,所以,一看長線的月線圖,我突然恍然大悟。

  其實,長線投資法的基本思想,並不難,但是一般人很難願意受教,其原因是:一、貪慾太重(也就事業障太重)。二、無知。  貪婪的人喜歡做短線,而無知的人根本不曉得長線法的觀念是所有技術的基礎(包括當沖)。


◎一路過來,東摸西摸

  長線法我首先學的是均線法,但那時還不更資格稱為均線學,只能說學個技巧而已,學問還談不上。
 
  學長線的時候,接觸到了季節法,那時只知四季,還不曉得二十四個節氣,當然也就不曉得二十四個節氣當中有幾個重要的節氣變化是要靠臨上戰場才能有所了解的。

  長線會了之後,除了在二零零一年年底那次大虧,其餘年代我就還好了。

  接下來,我跟一般人一樣,學了很多。

  技術指標,我從KD開始學起,MACD、威廉指標……等等。威廉指標在一九九八大空頭的時候幫了我大忙,因為在中短線上,它是個很好的工具。

  技術指標,只是個輔助。如果有嚴密的交易計劃以及停損機制(也就是:外圍條件一應俱全),光靠KD、MACD、威廉這些指標,仍然不會賺到錢。換言之:這些指標只是原料,要把它加工,才有可能贏錢。不過,加工的方法,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學的會的。

  技術指標最大的缺點,就是它完全暴露出機械法的缺點:死板!所以才有很多高手給它加工改良。但是:不論怎麼加工,技術指標都過於冰冷,欠缺人性,所以不是究竟之道。(機械法有很多種,技術指標只是其中一種。)

  K線:我對K線也很有興趣,後來,等我自己發展出自己的K線學之後,也看了好幾本K線的書,發現這些書都忽略了一個超級大重點,那就是:K線不能單獨使用!──K線必須跟其他的技術搭配,方能顯現其價值。但是,幾乎所有的K線書都沒講到這點,唉,這不是叫散戶去送死嗎?

  型態:我對型態超有興趣,等我自己發展出自己的型態學之後,我才回過頭去看一些型態學的經典名著;然而,我發現這些書都忽略了一個超級大重點,那就是:如果單獨使用型態學,功力必須非常強悍,否則型態學很容易造成誤解!──型態在大多數的時機,必須跟其他的小型態或比它更大的型態(或別種技術)搭配,方能顯現其巨大威力。但是,幾乎所有的技術書都不太注意這一點,甚至完全沒講。

  成交量(量價關係):我很喜歡用成交量做長線。等我自己發展出自己的量價知識之後,我才發現一般人根本沒興趣做長線。但是,如果要用成交量作中線,是可以,但是不僅要搭配其他技術,還必須要經過『逐日實戰』的訓練。換言之:量價知識的中線操作法,很難單純從書本獲得,必須從一天接著一天的實戰中去了解,這樣一來,學習時間就會拉到一年以上。但一般人並無耐心學到一年以上。
  其他的技術,像是趨勢線,也有點心得,但絕不是操作的主流;還有拋物線,跟著一位程度不錯的老大姊學了半天,答案也是令人失望。艾略特的坡浪理論,我也看了,到最後只有歸納出幾個重點。還有其他一堆從網路上跟書上看來的東西,像是紫薇斗數預測股市、奇門遁甲預測股市……一堆旁門左道的技術,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嗯,也都擱著了,一年去檢查一次而已。

  這大概就是我的第一個階段的摸索過程。我跟別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我一開始學技術分析的時候,就已經會長線操作法了,所以我是在已經立穩腳跟的情況之下去摸索別人的技術,而不是像別人一直縮在輸家的角落裡把自己當實驗品。(當然,在此同時,我也逐漸加強擴大自己的理論與技術。)我發現:我早期在完全沒有看書的情況之下就去實戰,使我能夠不受世俗之法的污染,加強了我在日後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去審查別人技術的能力。一般人都是在沒有接觸到贏家境界之前被迫面對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技術要檢擇、要消化;我則是沒這困擾,因為我幾乎是在一開始的三個月之內就建立起自己中線跟短線理論(像是K2當沖法,是我在一個月以內就發現的。當年我還很奇怪為什麼有人看了十幾年的盤都沒發現K2這個現象)。

  接下去的時間,基本上我只在做兩件事:一是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試試,然後去蕪存菁;二是繼續改良自己的方法。所幸,這麼多年都過去了,我的方法仍舊不改初衷,證明當年年輕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走錯路。

  過了很多年以後,我覺得自己當年在完全沒有看書的情況之下就去實戰,這個經驗絕對不可以套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後來堅決反對「不學習就跑去實戰」,也就是反對我自己當年走過的路。我認為:股市環境已經跟我們當年差太多了,任何一個人,除非他是大天才,否則都很可能輕而易舉地被外界亂七八糟的言論跟扭曲的技術拉走,再也回不來。所以,我反對不學習就拿自己當白老鼠去做實驗。

  這就是我操作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搞技術分析。第一階段其實我走了沒有很久,三年不到。嚴格講起來這應該是我第二個階段(真正的第一個階段是我還在大學唸書、啥也不懂的時候),而且,現在回想起來:第一階段我學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分析。

  技術是死的,分析是活的。有技術而無分析,則技術無用,反而成為毒藥;有分析而無技術,則淪為紙上談兵。

  現代人面對一堆技術,其實是無所適從。至於分析的能力,學校教育都教的太少,甚至很多都是錯的,等到進入股市,想到要改就已經不錯了,絕大多數人連想都沒想到要培養什麼分析能力。

  這個階段我犯的一個錯誤是:當我看到身邊的人在苦苦追尋技術的時候,我誤以為群眾最需要的是技術。很多年以後,我才弄清楚:群眾需要的是分析的能力,包括分析自己。講的更深一層,就是:群眾需要觀照自己心靈的能力。

  至於第二階段的故事,下篇再講。

[END]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9-2, Taipei 禮拜二 am 8:21 起筆
2008-9-2, 禮拜二 晚間 6:58 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