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股市的學習次第(3)~第二級(上篇)

股市的學習次第(3)~第二級(上)

【第二級技術分析(上)】

  第一級是長線偏中線,過了第一級之後,從第二級開始,邁進中線的領域,第三級就有部份是短線的知識了。
  第一級的領域,不管您是業餘的投資人或是專業的投機客,都可以參與。進入第二級之後,就愈來愈像專業的訓練。
  問題是:要不要鼓勵投資人進入第二級的領域?
  這些年來,有不少的機會讓我對這個問題進行思索。剛開始,我不太認為這是個問題,因為中線跟短線方面的知識花樣比較多、比較豐富、比較炫一點,如果是面對三人以上成群的學生(投顧老師面對的則是會員、公司行號面對的則是廣大客戶),一定要有點吸引人的東西,才會有人來注意你。更何況,我自己當時是長線中線短線三條線一起做,所以當然是想把自己會的最好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而且,一開始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曾想過像M頭、三尊頭、W底這些知識在傳授的次序上,應該把它們放在比較高層次的境界,而是一開始就直接切入講M頭的實戰歷史經驗。
  最近這兩年,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承認M頭、三尊頭、W底這些知識不能放在第一級,一定要放在第二級(或以上)。換言之:市面上認為這些稀鬆平常、家常便飯的普通知識,我考慮了之後,卻是把它們當成是比較高深的知識來教。
  第一級的知識,是個保障,保障獲利能夠維持一定的滿意水準;第一級的知識,也是個基礎,是往上發展第二級以上領域的基礎。第一級的最大特點是:它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有些贏家當初就是直接在第一級裡面証道的,而不需要懂第二級以上的東西。但是,如果做的比較短一點、比較專業化一點,那麼,是有相當的必要跨入第二級。這一步,從第一級跨到第二級,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從一樓到二樓而已,其實它代表著投資人已不再甘心侷限於長線的領域,而有雄心企圖進入『全方位操作』的境界。所以:表面上來看只是一小步,其實是一大步,代表您已經不再清純,而想要接受專業股市知識的嚴格洗禮。
  第一級跟第二級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一級是機械式操作法,第二級卻很容易讓學習者朝向預測式操盤法發展,而且這一去,就很難再回得來了;合格教師往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難以撼動預測式操盤法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執著與誤解。但是,想學技術分析的人,朝向第二級以上的專業知識去發展、去追求,甚至變成一種不知不覺的迷信 ──這種現象已經變成一種現實的潮流。
  一方面,我們盡力開發機械式操作法一切必要的知識與智慧,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認已經進入第二級之門的人是很難再回得來了,他們只有一路走下去,繼續他們的預測之旅,走我當年走過的那條路。更何況,開發機械式操作法的原始知識,有一大半都是屬於預測法的卓越智慧(但是對於執行機械法去做交易的小組成員,暫時不需要懂那麼多預測法的東西,可以等很久很久以後再慢慢學),所以我們又不得不積極充實自己的預測法,於是在無形之中,繼續傳授預測法知識的罪惡感就沒有那麼重了(有些不合格的老師甚至不懂如何區別機械跟預測,所以就毫無愧疚感),雖然我們知道有很多的投資人是無法將預測法學得圓滿。
  於是,我會再三叮嚀那些有志之士:萬一遇到了「狀況」,要了解預測法在預測錯誤的時候,它所造成的爛攤子是比較難收拾的,尤其是在感情方面的打擊會很深,那種「我看錯了」的愧疚與挫敗,會嚴重打擊一個人的信心。不過,有些檯面上搞預測的人物因為另外有收入來源,所以並不在乎預測錯誤,當然也就厚著臉皮沒有什麼不好的感覺了。
  以上所講的,是進入第二級之時應該有的認識。重點整理如下:
   (1).第二級之後是專業訓練。
   (2).第二級很容易朝向預測法去發展深造。
   (3).進入第二級之後,不容易回頭。
  如果您有了這幾點認識,那麼,立定志願要追求第二級以上的學問,這個出發點的心態才會來的堅實。
  既然第二級很容易使學習者朝向預測法去發展,那麼,第二級是不是就是預測法?  
  答案是:第二級的知識(基本的型態學),可以說是預測法,也可以說不是預測法。
  第二級的知識(基本的型態學):(1)M頭,(2)三尊頭,(3)震盪整理箱、W底。這幾個就是型態學的代表,也就是說:在認識這幾個型態的同時,也就等於宣告您開始接觸到了型態學。但是,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很多人(不是少數)接觸過型態學之後,往往一年兩年三年過去,都還沒有具備型態學的基本正確心態。這是個很驚人,卻很普遍的狀況。
  型態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認識,就是:任何型態在還沒有做完之前,都不是型態,所以你不可以去想像它「應該就是這樣的型態了」然後依照這種形態去做多或作空。任何型態在還沒有做完之前,本來都是不可以操作的,就好像房子還沒有蓋好,你不可以搬進去住,這是同樣的道理。
  換言之:要等形態做完,才能夠動手。這樣就有點像是機械法。任何型態在構築的當中,應該是掛著『施工中,請勿靠近』的警告牌,告訴大家暫時不要交易。但是:做一個型態,要花時間,時間愈長才有資格說是成型;既然這樣,時間還不算長,也就是還沒成熟的型態,是不是就跟型態學無關呢?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您看子宮內的胎兒在發育的時候,那個胚胎也是先做細胞分裂,然後變成胎盤、中樞神經,然後慢慢形成眼睛、鼻子、耳朵這些器官,這樣的過程,是有一個發展藍圖的,它還是有一個輪廓依據的,所以又不能說跟型態學沒有關係。股市的型態學也是這樣,雖然時間醞釀的還不夠成熟,但「很可能」會依照「藍圖」去發展,如此一來,它初期發展的模樣,會勾起很多對於型態學稍有涉獵的人的粗糙聯想力,使得他們的腦海裡自動浮現已經完成的型態,然後就照著腦海中的這個型態去做交易。其實,那只是人的想像,沒有說一定要按照他們的想像走下去。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還沒有成熟的,叫「形態」,「形」字右邊有三點水,暗示形態如水流動,是有變化的;已經成熟的,叫「型態」,這個「型」字下面有個土,土代表穩定的意思。)
  就是因為還沒成熟的形態,有時候也會隱隱約約透露出一些影子,所以,聰明的人就想到:還沒成熟識因為時間還沒到,如果我們選擇短一點的週期缺入,搞不好會看出點東西來……於是,在還沒成熟的這段時間,就會有很多中線跟短線的方法出籠了,告訴大家應該縮小觀察範圍,然後運用中短線法來獲利。譬如說:當股價進行高檔震盪整理,此時應該等它整理完畢之後再追隨它向上或向下的趨勢作多或作空,但是這樣一來,客戶都在等待形態完成,證券公司跟投顧公司就沒生意上門了,於是乎,「預測」將來會下跌的預言家就告訴大家逢高放空、「預測」將來會上漲的預言家就告訴大家逢回佈局、只看眼前的人就告訴大家「趁震盪的時候低買高賣來回作價差」──這裡「來回作價差」就是做短線了。換言之:本來是做中長線,這裡碰到震盪區(震盪區就是不成熟的形態匯聚之處)應該休息,但是為了多賺點錢,就「改做」短線。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做中長線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懂短線的,所以他沒辦法改過去。這一下改不過去,而他又不願意歇手離場休息,就會亂掉。該休息的時候不歇息,見異思遷、貪圖更多的果實,就會亂掉。
  投資人往往有個錯覺:以為長線投資就是「一年接一年」、做中線就是「一個月接著一個月」,好像每筆交易之間都沒有間隔似的,這是很危險的觀念。不論是長線短線中線,所謂的長短時間,是說你進場之後開始算起,不是說你的交易機會可以此起彼落連續發生,然後機會呆在那裡等你去做它。換言之:機會不是連續狀態,而是點狀發生。為了把機會搞成連續發生,投機者就愈做愈短,於是K線學也冒出來了,但這裡還是第二級啊,怎麼你第三級的東西提早跑出來了呢?我還沒學第三級,不公平啊。
  做中線的人常常不管「這裡該休息了」的警告,而執著於在不成熟形態的時期轉換到短線跑道。這一轉,往往產生很多弊病。這也就是我之前說的:進入第二級之後,就很難停止腳步,投資人往往不顧自己的實力跟資質的界線在哪,而執著於繼續往前衝,也就是往第三級第四級發展,意圖吸收更多更好(?)的知識來製造更多的機會供自己利用。這樣一來,整個型態學的基本精神就可能會被破壞,因為短線的買賣點常常跟中線的買賣點相反!除非心很定加上資質卓越,否則很難在震盪洗盤中還記得那塊『施工中,請勿靠近』的標語。  
  於是乎,本來應該等到震盪完畢,看到方向訊號出來了再動手,這是機械法;但是在現實中,投資人往往不耐於等待,而不顧自己對短線了解不夠而任意更換跑道,憑自己的想像去把型態的圖形做切割,然後一段一段做短線操作,這樣其實是預測法。我並不是說圖形沒成熟就完全不可以預測(前面已經說過:即使是未完成,也會有些影子),而是這個預測比較難,不是第二級的資質可以負擔的。
  我們把第二級可能犯的錯誤整理如下:
   (1).第二級往往把第三級的知識也給扯進來,變成越軌。
   (2).第二級常常忘記「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休息」的中長線基本精神。
   (3).第二級很容易跟盤黏得太緊、跟第三級以上的人混在一起,卻忘記自己只有第二級的程度。
  這一篇我們先談到這裡,大家先自己一個人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中線操作是怎樣的情況?……下一篇,我再跟各位談談為什麼第二級只要學M頭、三尊頭、震盪整理箱、W底這四個簡單的東西?這四個東西是不是一下子就學完了?
  我們等下一篇再說。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