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重要文章(30):《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導讀 [4]~市場上到處充滿錯誤的發問動機。

重要文章(30):《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導讀 [4]~市場上到處充滿錯誤的發問動機。

  
先引原文如下:

  ◎容易導向錯誤的發問

  很多文獻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錯誤資訊。任何一個普通的人都可能一直是誤入歧途的。

  大多錯誤資訊並不都是有意的,有時是人們自己願意被引入歧途。他們經常地問一些錯誤的問題,因此那些通過提供給別人他們想要的答案的銷售資訊都得到了報酬。舉一些例子來說:

*市場下一步將會怎樣?
*我現在應該買什麼股票?
*我有xxx的股票.你認為它們會漲嗎?
 (如果你認為不會的話,他們就會繼續向另外 一些人徵求意見,直到找到一個與他們有同樣意見的人。)
*告訴我怎樣才能進入市場並且在大多時候是“正確”的?


●以下是王力群的解說:

  以上的問題統統都很容易引人誤入歧途。

  問題本身並不是錯,而是很容易暴露出發問者本身的無知,以及錯誤的投資動機。

  不論是投資或操作,尤其是操作,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投資計畫。如果常常在問:「我現在應該買什麼股票?」那麼,問的人絕對有高度的嫌疑是在打聽明牌。換言之:他是想走捷徑,而不是想要老老實實學習選股的知識。真正的選股知識博大精深,要花費漫長的時間去學習,所以一般人都想避開選股的麻煩,而直接訴諸於明牌。進一步講,如果是比較正經的問法,應該是問:「我現在應該買什麼股票?為什麼要買這些股票?」,多加一個「為什麼」會比較好一點;但問題是這個「為什麼」常常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

  更讓人擔憂的是:如果回答了一次,極可能會讓發問者誤以為這個答案是「可以被問出來的」,於是他就養成了壞習慣,以為選股(或預測)這種事情是可以「主動去探求的」,殊不知這一類的事情難度都非常的高,即使對方是超級大師,也不一定天天會有答案,更遑論是二十四小時坐在那裡備詢等著你去問他了。

  像這一類的投資問題,問的人都是在給被問的人負擔。當我們被問到這一類問題的時候,如果有回答,都很擔心對方會重重押寶在這些股票上面而變成資金失控。而這種事確實也發生過,其結果變成悲劇。

  市場操作或投資,最重要的是要有完整的計畫(完整的知識)。如果不完整,依照一般投資大眾的習性,往往會在有漏洞的地方更加擴大漏洞,因為慾望作祟。

  以上的那些問題,都是問一半。而其他的部份都不見了。例如說:問了進場的時機,卻沒有問出場的方法,這樣就很危險。

  總之,提問的人,本身要有一種覺知,就是:這些問題的學問都很大,我必須要好好學習才是;而不是貪圖便宜想在三言兩語的對答當中問出個究竟。

  股市這門學問,跟別的學問不一樣的地方是在:它容易自動產生許多妄想出來。因為對於財富的強烈慾望,所以參與者在聽到任何的建議,都可能會自動自發產生許多奇怪的妄想,而這些妄想經常是回答問題的人想都沒想過的。換言之:你不知道對方聽了你的話以後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有很多時候,對方是拿了雞毛當令箭,或者是拿了令箭當雞毛──各種狀況實在很多、殊難預料。所以,應該置身在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之下求學發問,才比較安全。如果是像打野戰那樣走到哪問到哪,那就不妙了。

  成佛之道有一部份確實是問出來的。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回答往往也是長篇大論機裡瓜拉說了一大堆,於是留下了大藏經好幾萬卷。您說成佛之道很簡單嗎?嗯,也是,用幾句話表達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是光憑這四句話就可以立地成佛嗎?當然不是,而是要靠累積的修行。股市之道也是這樣,在某些時機我們會覺得獲利的秘訣其實很直接了當,但是背後隱藏的東西卻很多。所以,有時候要『頓』、有時候要『漸』。有時候要『頓悟』(一個回答就讓他豁然開朗)、有時候要『漸修』(問的人平常就要努力學習)。如果某位同學他學習了很久選股的智慧,或是學了很久趨勢的預測,那麼,他來問這麼一下:『現在該買什麼?』、『現在該怎麼看?』,這樣是可以的,因為他應該是在一個醞釀已久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合格教師或贏家的印證與解說而已。但是一般人並沒有那樣的學習過程、不是置身在那個學習環境之下,所以他發問的動機就殘缺不全、啟人疑竇了。

  其次再講到人際關係。

  商業周刊的發行人何飛鵬先生曾經寫過一段話:『做股票的規矩是:每一個人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不能去打探消息,因為任何進一步的詢問,都會造成別人的緊張,對別人形成壓力。……不論聽到什麼消息,或者是明牌,都只能靜靜的聽,如果決定隨之進場買賣股票,也不要告訴別人:「我聽了你的話,買了什麼股票。」這句話隱含了壓力,隱含了別人要為你負道義責任,會造成很大的不愉快。』

  這段話很忠實地揭露出這些問題裡的人情糾葛。

  我們做投資或操作,是依靠自己的系統產生計畫,然後依此計劃切實執行。換言之,一切自己負責。如果要仰賴他人的力量,那就要好好地跟別人學習,這樣一來,就是接受教育了,而不只是單純地發問。問題是:教育這個東西,很嚴肅、很認真、花時間、耗心血。這個苦能不能吃的下去,就要看自己的智慧了;如果沒有智慧,就要看福緣了。


[4-end]

~王力群(王勵群)RandyWang.台灣,台北,2009-07-15 禮拜三 早晨 10:45